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支架式”指导方法的应用探索
朱丽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215163
引言: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提升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写话到习作的关键过渡期,普遍面临“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的困境。“支架式”教学理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持系统,帮助学生跨越写作难关。
一、“支架式”指导在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意义
“支架式”指导在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逐步提升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提供范文示例、关键词提示、思维导图等多样化支架,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积累,引导其从无序的思维片段转向有逻辑的书面表达。对于正处于写作能力关键发展期的中年级学生而言,支架的适时介入既避免了过度灌输,又防止了放任自流,使学生在模仿、迁移、创新的过程中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随着写作任务的推进,教师可动态调整支架的支撑力度,从完整示范逐步过渡到局部提示,最终实现支架的撤除,培养学生独立构思的能力。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 “支架式” 指导的实施策略
(一)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支架,降低习作难度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指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畏难情绪,提升表达能力。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搭建多样化的辅助框架,将复杂的写作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习作。写作支架的多样化体现在多个层面。对于叙事类习作,教师可以提供“故事山”模板,引导学生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或利用“五感描述卡”提醒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丰富细节。比如写《难忘的一天》,学生可能一开始只会简单叙述事件,但借助“五感支架”,便能加入“阳光暖烘烘地照在脸上”“耳边传来小伙伴的笑声”等生动描写。针对说明类习作,图表式支架尤为实用。例如,写《我的小发明》,教师可设计“功能—结构—用法”表格,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组织内容;而“问题链支架”则通过一连串引导性问题,如“它解决什么难题?”“如何使用?”,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写景类习作,“方位转换图”能避免学生东一句西一句的混乱,比如观察校园时按“大门—花坛—操场”的顺序描写,文章自然层次分明。语言支架的融入能直接化解学生“不知如何表达”的困境。教师可提供“好词银行”如描写天气的“细雨如丝”“骄阳似火”或句式模板,如“一开始……接着……最后……”,让语言贫乏的学生也有话可写。通过多样化的支架设计,教师将隐性写作思维显性化,让学生看得见方法、摸得着路径。随着练习的积累,学生会逐渐内化这些技巧,最终实现从“扶着走”到“独立行”的跨越,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动态调整支架支持力度,促进能力进阶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支架式”指导的核心不仅在于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支持,更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动态调整支架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进阶发展。这一过程强调教师的观察与适时干预,确保学生在获得必要帮助的同时,逐步摆脱依赖,最终实现独立写作的目标。写作支架的动态调整首先体现在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支持上。面对同一习作任务,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存在差异,教师需灵活调整支架的提供方式。例如,在指导《我学会了 ____》这一命题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步骤流程图”或“关键词提示卡”,帮助他们理清事件发展的顺序;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减少结构化提示,转而鼓励他们尝试更丰富的细节描写或情感表达。这种差异化的支持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避免因支架过难或过易而影响学习效果。支架的调整应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逐步弱化。教师在初期可以借助完整的模板或框架帮助学生搭建文章结构,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应逐渐减少直接提示,转而采用开放性问题或思维导图等半开放式支架,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三)结合过程性评价,优化支架的个性化运用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支架式”指导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写作支架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写作全过程中持续观察、评估和调整,使支架支持始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教师通过细致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写作发展轨迹,从而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避免“一刀切”式的支架运用。过程性评价为支架的个性化运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写作前,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口头表达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素材积累情况,据此决定是否提供“素材收集卡”或“思维导图”等预写支架。例如,在《家乡的风俗》习作中,对于缺乏观察经验的学生,可提供“风俗细节观察表”;而对素材丰富的学生,则着重指导他们如何筛选和组织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同伴互评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写作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个性化问题。如发现部分学生描写单薄,可即时提供“五感描写提示卡”;对结构混乱的学生,则适时插入“段落衔接词库”。写作后的评价反馈同样影响着支架的优化调整。教师通过细致批改、面批面改等方式,不仅能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更能据此设计后续的针对性支架。这种基于评价的支架优化,使教学支持始终紧跟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评价- 调整- 提高”的良性循环。
结语:“支架式”指导为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持策略。实践证明,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支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结合过程性评价等举措,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瑾 .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读写算 ,2025,(17):103-105.
[2] 赵维兵 .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10):10-12.
[3] 王尹希 .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2025,(0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