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趣课堂:以AI 赋能中职语文教学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政

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23600

一、引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其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正在重塑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 AI 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更能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同时还要坚守教学底线,不要被技术反驾驭。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的核心应始终牢牢聚焦学科内核,向学生深度传递知识,透彻理解原理,让学生真正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AI 过度赋能,以免模糊教学重点,偏离教学重难点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认知负荷,脱离学科本位。 基于此,本文立足新课标背景,结合教学实践,对中职语文教学中 AI 技术的运用与实践展开探究。

二、AI 赋能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打造智慧课堂

在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赋予了创新与活力,正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课堂范式,引领师生走向教学相长的新境界。以《鸿门宴》教学为例,我巧妙构建了 " 课前启航·课中探秘·课后延伸 " 三维教学框架。课前阶段,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研读中梳理故事脉络,通过小组协作挖掘文本中的叙事逻辑,培育批判性思维。课中环节以学生疑问为引导,展开文本细读。在课堂中,我利用 AI 工具,组织学生与 " 司马迁" 智能体展开跨时空对话,既点燃了课堂活力,更拓展了文学品鉴的维度。在课堂上我扮演引领者角色,搭建学生与古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风格。当课堂步入趣味考古环节,学生再次借助人工智能,解锁文化密码,探寻《鸿门宴》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和玉文化,将课堂的气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课后通过多元评价和增值评价,精准捕捉每位学生的思维生长轨迹。再比如教学《阿房宫赋》时,我以学生为中心,运用 AI 问卷调查等信息技术,多媒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理论和实际相融合,课堂与课程相融合,创新设计,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性,创高效课堂。让学生根据视频,品味文字,通过 AI 工具为学生提供了阿房宫的具体动画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活跃起来,在脑海里将文字转变为图画。不再觉得文言学习枯燥,而是主动地投入到对《阿房宫赋》的阅读和理解当中。通过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借建筑之美,由品味字词到体悟情感,再到理性思辨,循序渐进,最终真正体会到了杜牧家国天下的情怀,以及对事物的理性思辨。

(二)借助AI 工具,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拥抱AI 技术,明确态度、制定政策、指导引用,充分发挥 AI 工具的优势,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学《赤壁赋》,我引导学生借助 AI 技术生动还原诗文意境。学生通过豆包“文生图”工具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直观感受苏轼笔下的赤壁夜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对指令词的修改、比较,将心中的赤壁具象化为一幅“赤壁夜景图”,在学生“哇!”的感叹声中,AI 辅助学生对诗词意象和意境有了进一步理解。为画配朗诵文字时,学生自然生成对苏轼写作时的情感体悟,但却不可言说,于是我利用“苏轼智能体”,自然过渡到与苏轼的对话互动,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豁达心境,实现情、景、理的交融。课后,我们利用 AI 工具对现场学生做了一次在线问卷调查,生成了学生对本堂课的及时评价。数据表明,76.19% 的学生表示对本节《赤壁赋》课的整体印象为“非常喜欢”。再比如教学议论文写作时,为了更精准地找到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痛点,我用 deepseek 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了本堂课上课内容,即从“牵强附会”到“严丝合缝”:论据与论点的精准匹配。课堂上,我先出示了学生习作,与学生共同发现该篇习作中论据与论点不匹配的问题,并给出“锁定观点,精准论述”的锦囊,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将学生修改后的文章由deepseek 进行评判,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文章;接着再出示了课文片段,引导学生感知多类型材料论述论点的优势,由此给出“多重组合,论述全面”的锦囊,学生在这一锦囊的帮助下,灵活运用deepseek 所给的论证材料,再一次完善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整堂课学生便在与deepseek 的交互下,提升自己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三)创设诗词情境,深化学习体验

AI 技术中职语文为古诗词教学注入全新活力,它不仅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看见” 文字背后的山河壮阔,更让千年情感跨越时空触达学生内心。利用 AI技术,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比如《秋词》中,诗人身上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学生去感悟和学习。在课堂中,我便运用 AI技术制作动画,把刘禹锡的这首《秋词》以特别的方式展现给大家。首先,我引导学生将对诗词的理解和想象设计成动画分镜。秋风落叶来描述那缃色的秋天,做出了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诗意画面。诗人热爱秋高气爽的开阔景象,拿着笔写诗,仿佛告诉我们在他梦想的一樽时光里,斟满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忧愁的心境。运用 AI 技术,可以高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动画的画面设计。接着,我运用 AI 软件,让这些画面活了起来,生动有趣。最后,配上朗读音频以及加入那古典带有一丝悲伤的舒缓音乐,蜿蜒出无限的美好遐想。再比如执教《登高》时,我创新运用“AI 智能体对话”技术。学生通过与虚拟助教互动,动态梳理杜甫生平与创作背景,再结合“图像 + 文本”的沉浸式赏析,深入体会“急风高天”意象中蕴含的沉郁心境。课堂中,AI 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成为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的桥梁,让古典诗词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体验。

三、结语

总之,数智赋能课堂的关键在教学,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需要充分认识 AI,敢于使用 AI 。但是 AI 只是教学的辅助,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学重难点、内容拓展点等环节介入,妙用 AI 。同时,教师要提升数字素养强化使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掌握使用数字技术资源的知识与技能,构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智能化、深度化的教育新范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水平育人。

参考文献:

[1] 辛继湘 . 超越技术赋能:数智时代教学变革的文化审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24(11).

[2] 冯璐,李怡炜 .AI 赋能中职语文课程全生命周期教学评价[J]. 信息技术教育,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