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焘

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401520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都承担着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历史观和道德素养的重要使命。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深入探究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旨在为初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政课程;课程融合;路径探索

一、引言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心智和认知正在迅速发展,对于周围世界和历史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化。历史课程在这个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文化知识,而且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思政课程则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尽管历史课程和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历史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实践案例,使得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培养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而思政教育则赋予历史学习以思想深度和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将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跨学科的综合教学,而且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这种融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历史课程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而思政课程聚焦于道德规范、政治理念、法律常识等。当两者融合时,历史事件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案例,让思政课不再枯燥抽象。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历史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时,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还能从中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反之,思政课程中的价值观引导又能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拓宽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视野。

(二)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可能侧重于知识的记忆,思政教学易陷入说教模式,这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课程融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以历史故事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能极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方面的意义,同时渗透和平共处、开放包容的思政理念,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养

初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历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在知识层面,学生能够构建起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情感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社会责任感等;在价值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通过学习世界历史中不同国家的民主发展历程,结合思政课中的民主法治观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民主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时,不仅要介绍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中的 “仁”“义”“礼”“智”“信” 等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又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时,强调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抵抗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应明确在历史教学中要实现的思政教育目标,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比如,在教授世界历史中的工业革命内容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还应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公平正义等思政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关怀意识。通过这种方式,使历史教学既传授了知识,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同时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学习 “五四运动” 时,教师可以模拟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学生代表、工人阶级、爱国商人等,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思政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针对历史与思政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以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启示” 为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并进行小组汇报。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国际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鼓励历史教师和思政教师相互学习,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让教师了解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掌握课程融合的技巧。例如,举办历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工作坊,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建立历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作团队,共同备课、授课。在备课过程中,双方教师充分交流,从不同学科角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融合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联合授课的方式,让两位教师分别从历史和思政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视角。

(四)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融合的效果。例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同时结合思政教育要点进行讲解。在学习 “改革开放” 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价值,强化思政教育。

学校可以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特色,开发历史与思政融合的校本课程。例如,某学校所在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以本地红色历史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将历史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思政内容相结合,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四、结论

初中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等路径,可以实现两门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融合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初中历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深入发展,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小莉.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历史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J].甘肃教育,2025,(01):17-20.

[2]张翌.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10):30-32+36.

[3]胡俊丽,林艳.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政价值发掘与实施路径探究[J].辽宁教育,2024,(1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