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作者

杨丹

辽宁方林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一、引言

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工序复杂、涉及因素多等特点,任何一道工序的质量缺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甚至导致安全事故。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已成为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行业内对工序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但在实际施工中,仍存在流程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对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一)保障工程结构安全

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依赖于各施工工序的质量达标。例如,地基处理、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若地基处理工序存在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可能导致建筑沉降不均;钢筋焊接工序的质量缺陷可能引发结构断裂,严重威胁人身和财产安全。通过严格的工序质量控制,可及时发现并纠正隐患,从源头保障工程结构安全。

(二)提升工程使用性能

施工工序质量不仅影响结构安全,还与工程的使用性能密切相关。如墙面抹灰工序的平整度、防水施工的密封性等,直接影响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和使用寿命。规范的工序控制能减少渗漏、开裂等常见问题,提升工程的使用体验,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

(三)降低工程成本与风险

工序质量缺陷往往需要返工修复,不仅增加材料、人工成本,还可能延误工期,引发合同纠纷。例如,混凝土强度未达标需拆除重浇,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工序管理模式,可减少返工率,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规避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

三、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序流程不规范

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进度,简化或跳过必要的工序环节,如混凝土浇筑前未严格检查模板尺寸,或土方回填未按分层夯实要求施工,导致工序衔接混乱,质量隐患增多。此外,工序交接时缺乏标准化的验收流程,上道工序的问题未及时发现便进入下道工序,形成质量“叠加效应”。

(二)技术交底不充分

技术交底是确保施工人员理解工序标准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操作中,交底内容往往流于形式。部分技术人员仅口头说明施工要求,未结合图纸、规范进行详细讲解,导致施工人员对工序要点、质量标准理解偏差。例如,在钢结构安装工序中,若螺栓紧固力矩的技术参数未明确,可能导致连接强度不足。

(三)材料质量管控不严

材料是工序施工的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直接影响工序质量。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材料或未按要求检验的材料,如钢筋力学性能不达标、混凝土配合比不符合设计要求等。此外,材料储存不当(如水泥受潮结块)也会导致性能下降,影响后续工序质量。

(四)现场监督机制不完善

现场监督是工序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但部分项目存在监督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监督过程中,对隐蔽工程(如地下管线预埋)的检查不细致,对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不到位,导致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同时,监督记录不规范,缺乏可追溯性,不利于问题的后续分析与改进。

(五)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施工人员是工序质量的直接执行者,其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对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目前,建筑行业一线工人多为农民工,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质量标准的认识不足,操作规范性较差。例如,在砌体砌筑工序中,若工人未按要求控制砂浆饱满度,可能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四、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工序流程,明确质量责任

1. 制定标准化工序清单

结合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梳理各分项工程的工序节点,明确每道工序的施工内容、质量标准、验收指标及责任人。例如,在主体结构施工中,可将工序细化为“测量放线→模板安装→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并为每个环节制定操作手册,确保施工人员有章可循。

2. 建立工序交接验收制度

上道工序完成后,由施工班组自检、技术人员复检、监理单位终检,三方验收合格并签署《工序交接单》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对隐蔽工程,需邀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验收,验收记录存档备查,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

(二)强化技术交底,确保施工规范

1. 实施分级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应分层进行:项目总工程师向施工管理人员交底,明确工程整体技术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向班组交底,细化工序操作要点;班组长向工人交底,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质量风险点。例如,在防水施工交底中,需明确卷材搭接长度、粘结剂涂刷厚度等具体参数,并演示规范操作流程。

2. 采用可视化交底手段

利用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工序节点的空间关系和技术要求;制作工序质量缺陷案例图集,对比规范操作与错误做法,帮助施工人员理解质量标准。例如,通过 BIM 模型模拟模板支撑体系的受力状态,让工人明确立杆间距、扫地杆设置的重要性。

(三)严格材料管理,把控质量源头

1. 建立材料进场检验机制

材料进场时,需核查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并按规范抽样送检。例如,钢筋进场后需检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砂石材料需检测含泥量、颗粒级配。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严禁用于施工,并及时清退出场。

2. 规范材料储存与使用

根据材料特性制定储存方案:水泥、防水材料需存放于防潮仓库;钢筋需架空堆放,避免锈蚀;装饰材料需分类存放,防止变形。同时,材料使用前需再次检查性能,如混凝土浇筑前检测坍落度,确保符合施工要求。

(四)完善现场监督,加强过程控制

1. 落实旁站监督制度

对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钢结构焊接)实行旁站监督,由监理人员或专职质量员全程在场,记录施工参数(如混凝土浇筑时间、养护温度),及时制止违规操作。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需监督分层厚度、振捣时间,防止出现蜂窝麻面。

2.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

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工序质量进行随机抽检,如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墙体垂直度等,检测结果作为验收依据。第三方检测的客观性可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提升质量控制的公信力。

(五)提升人员素养,强化责任意识

1. 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工序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安全知识等,培训后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方可上岗。例如,对焊工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培训,确保其掌握不同钢材的焊接参数。

2. 建立质量奖惩机制

设立“质量标兵”奖项,对严格遵守工序标准的班组或个人给予奖励;对因操作失误导致质量问题的,追究责任并进行处罚。通过奖惩激励,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氛围。

五、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从流程优化、技术支撑、材料管理、人员素养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标准化工序流程、强化技术交底、严格材料管控、完善现场监督、提升人员能力及应用信息化技术等措施,可有效减少质量隐患,保障工程质量。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工序质量控制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双林 .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要点及改进措施 [J]. 施工技术 ,2020, 49(12): 87-90.

[2] 张健 , 刘芳 . 建筑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 [J]. 建筑经济 , 2019,40(5): 63-66.

[3] 李明华.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应用[J]. 工程管理学报,2021, 35(3):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