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梁体常见病害类型及加固技术研究
康博涛 赵睿刚 邢江
610424199304173179 610122198611180914 620422199811240515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机械段
摘要:随着铁路交通发展,桥梁安全与耐久性倍受关注。本文探讨桥梁常见病害及加固技术,旨在提升桥梁维修管理。调研发现桥梁主要病害包括裂缝、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梁体变形等,并分析了成因;研究了碳纤维布和预应力加固技术,详述了原理、流程及优势。提出病害预防措施,确保桥梁安全运行。通过分析,总结加固策略,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构建了病害监测评估体系,进行经济性分析,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桥梁梁体;常见病害;加固技术
一、桥梁梁体常见病害类型
1.1 裂缝病害的类型与特征
桥梁梁体的裂缝病害是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裂缝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将裂缝病害分为多种类型,如荷载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腐蚀裂缝等。裂缝通常与桥梁承受的交通荷载息息相关,其病害会随着荷载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裂缝则由于混凝土材料的热胀冷缩特性,在温度变化剧烈时产生。收缩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导致体积收缩而形成。腐蚀裂缝则与钢筋锈蚀紧密相关,钢筋锈蚀产生的体积膨胀会破坏混凝土保护层,形成裂缝。针对高速公路桥梁病害的调查发现,长期暴露在恶劣的环境环境下,约有30%的梁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其中以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为主。在分析裂缝病害时,可以采用有限元分析模型来模拟裂缝的扩展路径和影响范围,从而为加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2 混凝土剥落与蜂窝病害的识别
混凝土剥落与蜂窝病害是桥梁梁体常见的结构问题,它们不仅影响桥梁的外观,更严重的是削弱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混凝土剥落通常由于施工时振捣不充分、养护不当或冻融循环作用导致,而蜂窝病害则多由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漏浆或混凝土内部气泡未排出所致。据相关研究显示,混凝土剥落深度超过25毫米时,梁体的承载力可能下降10%至20%。在实际案例中,桥梁因混凝土剥落导致钢筋暴露,进而加速了钢筋的锈蚀,最终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加固维修。为了有效识别和预防这些病害,需采用高分辨率的检测设备,如超声波检测仪,以及应用混凝土内部缺陷的识别模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分析技术,来评估混凝土的状况。
1.3 钢筋锈蚀及其对梁体的影响
钢筋锈蚀是桥梁梁体病害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对桥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钢筋锈蚀导致的体积膨胀可引起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进而加速腐蚀进程,形成恶性循环。据研究显示,钢筋锈蚀可导致混凝土梁体承载力下降20%至4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结构失效。
1.4 梁体变形与位移问题
桥梁梁体的变形与位移问题,是桥梁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桥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期承受车辆荷载、温度变化、材料老化等因素的影响,梁体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形,甚至出现位移,这将严重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根据研究,混凝土梁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其挠度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挠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梁体的变形将变得不可逆转。
二、桥梁梁体加固技术研究
2.1 桥梁梁体加固技术的分类
桥梁梁体加固技术的分类是桥梁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加固技术主要分为被动加固和主动加固两大类。被动加固技术,如粘贴钢板、外包混凝土等,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根据研究,通过粘贴钢板加固技术,桥梁的承载能力可以提高20%至30%。而主动加固技术,如预应力加固技术,则通过施加预应力来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少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预应力加固技术已被证明能有效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如某桥梁在采用预应力加固后,其服务年限延长了近20年。此外,碳纤维布加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加固方法,因其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在桥梁加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相关文献报道,碳纤维布加固技术能有效提升桥梁的抗弯和抗剪能力,且施工便捷,对交通影响小。在桥梁梁体加固技术的分类研究中,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的性能,还要结合桥梁的具体病害类型和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加固方案。
2.2 碳纤维布加固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碳纤维布加固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结构加固方法,在桥梁梁体病害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理基于碳纤维材料的高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将碳纤维布粘贴在梁体表面,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展性。在桥梁加固项目中,通过应用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梁体的抗弯能力提高了30%以上,显著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此外,碳纤维布的轻质特性也使得施工过程更为便捷,对铁路运输的影响降至最低。在应用过程中,工程师需根据桥梁的具体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碳纤维布类型和粘贴方式,确保加固效果。
2.3 预应力加固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预应力加固技术是桥梁梁体加固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原理基于在混凝土结构中引入预应力,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通过预先施加的拉力,可以有效地抵消部分或全部由外部荷载引起的拉应力,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在应用预应力加固技术时,工程师需考虑多种因素,如梁体的初始状态、预期的使用荷载以及环境条件等。加固设计时,通常会采用有限元分析模型来模拟预应力的施加效果,确保加固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桥梁梁体病害预防措施
3.1 设计阶段的病害预防策略
在桥梁梁体病害的预防策略中,设计阶段的考量至关重要。根据国际桥梁工程的先进经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桥梁的使用环境、荷载条件以及材料特性,以确保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针对混凝土桥梁,设计时应采用适当的混凝土配比和保护层厚度,以减少裂缝的产生。研究表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每增加10毫米,钢筋锈蚀的风险可降低约20%。此外,设计中应避免结构过于复杂,简化构件形状和连接方式,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潜在的施工缺陷。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桥梁梁体加固工程中,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加固效果和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关键。根据相关研究,混凝土的强度、裂缝宽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参数是影响桥梁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混凝土强度不足会导致承载力下降,而裂缝宽度超过规范限值则可能引起钢筋锈蚀,进而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进行材料选择和施工操作。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并确保其28天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95%以上。同时,应定期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检查,确保裂缝宽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不超过0.3毫米。此外,钢筋的绑扎和焊接质量也需严格控制,以防止钢筋锈蚀和混凝土剥落现象的发生。
四、桥梁梁体病害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宝成线下行K330+189桥是一段63.2米长的3-16m钢筋混凝土梁桥,位于朝天南至冉家河区间,R等于500m的曲线上。该桥存在以下病害:
(1)第二孔和第三孔梁体腹板及翼缘板出现裂缝,下翼缘梁底砼局部脱落,钢筋锈蚀严重。混凝土掉块导致主筋外露,钢筋锈蚀。第2孔梁体下翼缘局部破损,第3孔梁体下翼缘右侧有溃碎脱落和开裂迹象。
(2)梁体外表面混凝土炭化深度大,表面粗糙。根据评定标准,梁体病害状况达到A1级,需对第二孔、第三孔梁体进行加固。
4.2 桥梁梁体加固方案
4.2.1 梁体打磨
清理混凝土表面:梁体表面打磨用钢丝刷和抹布清理混凝土表面除去灰尘,对疏松部分混凝土凿除,露出清洁、结实的混凝土表面,梁体下翼缘底部与侧面必须倒成 R=20mm 的圆角,以防止应力集中及碳素纤维布折断。对梁体外露锈蚀钢筋进行打磨彻底除锈。
4.2.2 梁体加固
(1)清理混凝土表面,确保其清洁、干燥。对有缺损部分,使用 JC-41 结构修补剂进行修补。
(2)应用底胶 NEOPPIMER:清洁混凝土表面后,混合并搅拌底胶的两组分,使用喷枪均匀涂装,控制涂层厚度为 0.1Kg/m²。每层间隔至少 0.5 小时,不超过 7 天,混合后的底胶应在 6 小时内使用完毕。
(3)粘贴加固碳纤维层:清洁混凝土表面后涂装中间层材料 CE,控制涂层厚度为 0.25Kg/m2,调和后的 CE 使用时间为 50 分钟。铺上碳纤维布,用消泡滚子碾压以去除气泡和多余树脂。再次涂布 CE 并碾压,确保碳纤维布充分浸渍。这是加固的关键步骤。使用 C20 级碳素纤维布,搭接长度为 10cm。所有加固工序完成后,在表面涂装一层 AU-1 表面涂层,以保护 CE 层免受紫外线和臭氧影响。
4.2.3 梁体裂缝壁可注浆
(1)表面处理:用砂轮机和钢丝刷打磨混凝土表面,清除灰尘、疏松混凝土块和油污,潮湿处需吹干。
(2)注入座粘结:混合101#封口胶,涂抹于注入座底面,对准裂缝按压,确保注入孔畅通,粘结后避免移动注入座。基底差时扩展粘结面积,裂缝分岔处应有注入座,按30-40cm间距布置。
(3)裂缝密封:用101#封口胶密封裂缝,宽度5厘米,厚度1.5毫米以上,尽量一次性完成。
(4)密封材料固化:让材料自行硬化,时间约4至十余小时。
(5)注入:将注入器连接在注入座上,混合BL-GROUT主剂和硬化剂,通过过滤头注入,观察橡胶管膨胀情况停止注入,必要时补灌。
(6)清洗注入工具:用稀料清洗注入工具。
(7)注入材料固化:让材料自行固化,一般需10至24小时,固化后移除注入器和座,打磨密封胶。
总结:桥梁加固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从梁体打磨到梁体加固,再到梁体裂缝壁可注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加固效果达到预期。同时,加固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也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和测试,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顺畅。
参考文献:
[1]张雷.体外预应力在连续箱梁桥加固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3(19):154-156.
[2]高兆东.组合箱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及效果跟踪评价[J].山东交通科技,2020(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