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质效应对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污染物准确性的干扰机制探讨

作者

冷若禹

白城市产品质量检验所 137000

引言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食品污染物的精准检测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液质联用技术整合液相色谱的高效分离与质谱的高灵敏检测优势,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多种食品污染物。然而,食品基质成分复杂,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物质,这些基质成分会与目标污染物相互作用,产生基质效应,影响检测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一、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污染物与基质效应研究现状

1.1 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特点

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液相色谱部分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体系,能够依据目标污染物与基质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实现高效分离,将复杂食品基质中的多种污染物逐一分离出来。质谱部分则凭借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对分离后的目标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该技术能够检测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形态等在内的多种污染物,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痕量污染物的检测需求。

1.2 食品基质效应的表现形式与研究意义

食品基质效应主要表现为基质增强效应和基质抑制效应。在基质增强效应中,基质成分会促进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过程,使检测信号增强,导致检测结果偏高;而基质抑制效应下,基质成分会与目标污染物竞争离子化资源,降低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效率,使检测信号减弱,造成检测结果偏低。研究食品基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认识基质效应的表现形式和规律,能够帮助检测人员正确评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基质效应导致的误判。

1.3 现有基质效应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基质效应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局限。在研究对象上,多集中于常见食品基质和典型污染物,对于一些特殊食品基质,如发酵食品、深加工食品等,以及新型污染物的基质效应研究相对不足。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依赖传统的实验手段,对基质效应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不够深入,难以从分子层面揭示基质成分与目标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基质效应对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准确性的干扰机制

2.1 物理干扰机制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物理干扰机制主要源于食品基质成分对目标污染物在检测过程中的物理行为影响。食品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在样品前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吸附或包裹目标污染物,改变其在液相色谱中的保留行为,导致分离效果变差,峰形展宽或拖尾,进而影响目标污染物的准确定量。同时,基质中的不溶性颗粒可能会堵塞色谱柱或污染质谱离子源,增加系统压力,降低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使检测信号波动,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基质成分与目标污染物之间的物理混合还可能改变目标污染物在离子源中的传输效率和离子化环境,影响检测信号的强度和重现性。

2.2 化学干扰机制改变离子化效率的原理

化学干扰机制主要通过影响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效率来干扰检测准确性。在质谱离子化过程中,基质中的化学物质会与目标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竞争离子化资源。例如,基质中的有机酸、有机碱等物质可能会与目标污染物发生质子转移反应,改变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形式和离子化效率。一些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基质成分还会与目标污染物竞争离子源中的电子或质子,导致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程度降低。此外,基质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在离子源表面形成吸附层或反应层,改变离子源的表面性质和电场分布,影响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过程,从而使检测信号发生变化,造成检测结果偏差。

2.3 基质成分与目标物的相互作用模式

食品基质成分复杂多样,与目标污染物存在多种相互作用模式。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离子 - 偶极相互作用等,会使基质成分与目标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物,改变目标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化学性质,影响其在液相色谱中的分离和在质谱中的离子化。共价相互作用则可能导致目标污染物发生化学修饰,改变其分子结构,使其无法被准确检测。此外,基质中的酶类物质还可能催化目标污染物发生降解反应,降低目标污染物的含量,造成检测结果偏低。这些相互作用模式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液质联用技术对食品污染物的检测准确性,增加了检测的复杂性和难度。

三、应对基质效应的策略与未来研究展望

3.1 样品前处理技术优化策略

通过选择合适的萃取方法,如固相萃取、 QuEChERS 等,可以有效去除食品基质中的干扰成分,提高目标污染物的纯度和回收率。在净化过程中,利用新型吸附材料,如分子印迹聚合物、磁性纳米材料等,能够特异性地吸附基质中的干扰物质,减少其对检测的影响。此外,优化前处理步骤和条件,如调整萃取溶剂的种类和比例、控制萃取时间和温度等,也有助于提高前处理效果,降低基质效应,使样品更适合液质联用技术检测,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仪器方法与参数调整方向

从仪器方法和参数层面进行调整,可有效降低基质效应的干扰。在液相色谱方面,优化色谱柱类型、流动相组成和梯度洗脱程序,能够提高目标污染物与基质成分的分离度,减少基质成分对目标污染物检测的干扰。在质谱检测中,选择合适的离子化模式和优化离子源参数,如喷雾电压、干燥气温度和流速等,可以提高目标污染物的离子化效率,增强检测信号,降低基质效应的影响。同时,采用串联质谱技术,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能够提高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有效排除基质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3 基质效应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基质效应研究将朝着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高分辨质谱、成像质谱、单细胞质谱等,将为基质效应研究提供更强大的工具,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揭示基质效应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在研究对象上,将更加关注特殊食品基质和新型污染物的基质效应,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趋势,结合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深入研究基质成分与目标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开发更有效的基质效应消除方法和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四、结论

通过系统梳理研究现状可知,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物理、化学干扰机制及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共同导致检测结果偏差。优化样品前处理、调整仪器方法参数等策略可有效降低基质效应。未来,随着技术发展与多学科融合,基质效应研究将不断深入,为提升食品污染物检测准确性、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云晖 . 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J]. 食品安全导刊 ,2016,(18):39.

[2] 何欣蓓 .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12):141-143.

[3] 孙芸 , 盛丽娟 . 食品安全视角下食品检验检测的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J].食品安全导刊 ,2025,(08):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