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与科普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刘悦

兴宁市第一小学 514500

新课标要求要突出课程综合 , 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 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 , 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 , 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科学与美术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联。科学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艺术则表现创意和美感。将科学与美术相融合,不仅能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小学美术岭南版教材为例,对小学美术与科普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其他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象形会意传文脉——天》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本单元,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第一课中,我引导孩子探索天空之美,以“天天”的虚拟形象为导游,帮助孩子打开探索天空的大门。在引导学生感知天空色彩时,我把天气拟人化,借助魔法师的“法力”诠释天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天气,感受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天空,作品丰富,充满童趣。第二课时我与“天天”带领孩子们飞越至璀璨的星空之中,聆听古老的神话传说,走进天文知识的殿堂,感受幻想与科学交相辉映的魅力。课上我运用现代媒体,引领学生沉浸式进入虚拟太阳系中,探索星球的色彩与特点,使学生从更趣味、直观的空间维度感受太阳系之美。第三课时我结合前两节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太空梦想。巧设“拼拼乐小游戏”,让学生运用简单几何形体概括复杂造型,培养孩子们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积极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大胆运用点、线、色进行装饰,共同创想太空航天器,并将小组作品与前面学习成果进行融合展示,进一步深化了大单元学习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如今航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探索勇气。

二、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引入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以一年级《闪亮眼睛会说话》教学为例。课堂伊始 , 我以 " 你的梦想是什么 ?" 开启心灵对话 , 巧妙运用 AI 人脸模拟技术 , 将班级同学未来实现梦想的形象动态呈现 , 当孩子们看到未来的自己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宇航员的模样在屏幕上闪动时 , 课堂瞬间沸腾。这一设计不仅激活了创作热情 , 更将情感教育与学科教学无缝衔接。我精心设计" 照镜子 "" 勾一勾 " 等游戏化任务 , 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结构的生理特征 ; 结合不同国度瞳孔颜色的科普视频 , 拓展文化认知。通过对比开心、悲伤等情绪下眼部的微表情变化 , 帮助学生将科学观察转化为美术语言 , 实现 " 观察 - 分析 -表达 " 的能力跃迁。在创作环节,我先以微课示范 " 大眼睛 " 的多种表现手法 ,随后化身 " 材料探索向导 ", 提供羽毛、亮片、超轻黏土等多元化材料。学生们在 " 材料超市 " 中自主选择 , 有的用毛线编织睫毛表现温柔 , 有的以金属箔片打造未来感瞳仁。现场展出的学生作品既有对写实结构的精准捕捉 , 又不失童趣盎然的创意变化。通过本节课既锻炼了孩子的创意表达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对眼睛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科普,让他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收获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发挥AI 优势,构建智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形式、能力水平等因素掌握其形象性思维,打破固有的课堂教学局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科学元素以更加直观的音频、动画、视频等元素导入美术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思维与情感,营造良好的美术课堂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比如教学《探寻宣纸的秘密》, 我将 AI 数字人 " 阿宣 " 和 " 阿墨 " 作为课堂小助手 ,带领同学们以探秘的形式对宣纸的秘密、墨色的变化展开研究学习。在认识宣纸的环节 , 通过让学生触摸宣纸、宣纸小实验和分辨生宣纸熟宣纸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中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趣味横生 , 学生动中有静 , 课程设计中也体现了对智慧平台的熟练运用。再比如教学《体验侧锋的乐趣》, 我详细讲授了中锋、侧锋两种基本笔法 , 并通过示范来展示不同笔法在运笔方式、线条形态以及水墨效果上的差异 , 引导学生在水墨游戏中体会不同笔法所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 ; 同时 , 以明代书画家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切入点 ,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笔墨的浓淡变化与独特韵味 , 让学生初步领略大写意水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底蕴 ; 在创作实践环节 , 学生们以水墨芭蕉为题 , 将所学笔法融入其中 , 一幅幅充满童趣与个性化的水墨芭蕉以一种别开生面的动态水墨形式进行展示, 实现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AI 技术融合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美术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 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 , 也提升了科学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小学美术课程加入科学元素,通过融合科学教育,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媛 .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科学的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4(9):90-92.

[2] 金佳竹 . 探讨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 [J]. 学苑教育 ,2023(1):89-91.

[3] 杨静 .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情景教学策略 [J]. 中华少年 ,2023(3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