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的延续与断裂:民本思想的演进与民主理念的关联分析

作者

刘泓江 赵增增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梳理了西周到明清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及演进过程,并探讨其与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的关联与差异,旨在厘清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政治合法性与现代观念之间的联系。本文从对《尚书》等经典著作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民本观念强调的是统治者应以德服人,并且其权力由上天赋予;而通过对近代历史的分析不难得出,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所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以及制度赋权。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分析出民本与民主二者并非简单的继承关系。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等一系列高度概括中国政治思想及理念的表达,而这些政治表达在表面上似乎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不谋而合,一些人甚至认为如今所强调的“民主”思想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存在直接的延续关系。然而,这种表面上具有延续性的思想,却在政治正当性的层面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政治正当性是一个政权存在的根本,所谓的政治正当性,就是一个政权或是统治者为何被认为有权力统治,换句话说也就是人民为何愿意服从其统治。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中,政治正当性大多来源于“天命”或是“德政”,有才能的统治者作为上天的子民,被赋予了统治的权力;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国家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危机,政治正当性也逐渐由“天命”转向“制度赋权”。

本文将从“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入手,研究自西周以来到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并与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进行简单的对比,以此来探索民本与民主二者之间究竟是同根同源还是断裂重组。

(二)文献综述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民本思想的研究与讨论一直受到学者关注。民本思想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发源,《尚书》中“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民本思想的最早体现。在《人民至上: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创新》一文中,作者张立东将民本思想定义为以民众为根本的治国理念和实施路径,这种理念在古代的政治实践中起到了无可厚非的作用,同时也为古代的政权及统治者提供了一定的政治正当性。

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也指出民本思想虽然重视人的地位,但其本质上仍是维护君主统治的一种道德上的说辞。

二、古代民本思想的演进

自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作为一种为政以民的政治理念,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古代政治思想体系,是历代先贤对民众在国家治理中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其核心“民惟邦本”强调以民众为根本的治国理念和实施路径,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章的这一部分将详细的探讨西周到明清以来各个朝代关于“民本”理念的理解及实践,以此来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一)西周与“民惟邦本”

早在上古尧舜禹的时代,民本的思想就逐渐有了雏形,“天”,“君”,“民”三者成为了当时论政和训诫中频繁使用的概念,这三个词也构成了民本思想最早的内核。天君民三者相互交织,上天派人统治管理人民,而有德之人才能担此大任,这样的理论逻辑将这三个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最早期的民本思想。

西周初期,周公辅政,社会初步稳定,与此同时,一套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结构也逐渐被确立下来,彼时的君主治理国家讲求“家国同构”,君主如同父母一般教化他的子民,因此德行出众也是当时统治者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敬德保民”很好的概括了西周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他们认为君权虽来自天授,但其并非虚无的存在,而是由“民意”所体现。

西周时期的民本思想,作为的开端与先河,形成了民本思想最早的雏形。通过批判性总结夏商两代对于民本思想的认识,为儒家的民本观念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方向。

(二)战国与“民贵君轻”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不断的列国纷争中,各国意识到民众在战争以及生产方面的作用,于是诸子百家开始重新思考天、君、民三者的关系。在各个学派的论战中,儒家学派脱颖而出,儒学观念下的民本逐渐成为民本的思想的主流。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将民本思想囊括于其儒家思想中,对于前朝对鬼神的信仰,他采取了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不再纠结天命,而是注重民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张施行仁政,同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在对于天、君、民三者的价值排序中,他首次将人民的地位至于国家和君主之上。

与孟子的仁政不同,荀子从礼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君民关系,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化以及制度的约束,因此政治的首要职责是对人本性的改造与规范。在此过程中,君主应当运用权力制定恰当的礼法来约束人民,而礼法则作为一种工具取代传统道德理性的地位。在荀子的观念中,他的政治正当性来源

于礼法制度的正当性。

(三)唐朝与“君舟民水”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对于民本思想的态度不再是仅限于理论层面,而使其成为官僚治理实践的一部分。贞观时期,统治者李世民重用谏臣,他明确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魏征在谏言中提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在向他强调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根源于百姓的支持。

相比于前朝,唐代的民本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区别于早期的依托于君主自我修养的民本思想,唐朝的民本是通过科举制度建立,并且使士人群体作为连接百姓于朝廷的重要桥梁,推动统治者对民意的关注与回应。

(四)明清与制度转型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君为民设”的德治式民主思想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面对社会危机频发以及民生凋敝的情况,黄宗羲发展出了新的民本思想,“新”主要体现在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与制衡设计上。新的民本思想试图将民本从尊君的传统中剥离开来,转而强调人民的地位。在黄宗羲的观点中“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意思就是说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主的作用只是殚精竭虑的为人民考虑,并将其作为替天下人兴公利去公害之人。

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它将不在强调君主对百姓的关怀,而是开始以百姓为主体,试图通过切实是可行的制度手段将民本思想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政治行为。

三、民本与民主的关联与差异

尽管民本与民主皆以“民”为核心,两者虽在历史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政治正当性、权力结构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民本强调的是统治者对民众的道德责任与恩泽施予,“以民为本”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而民主则强调人民是权力的真正源头,人民不仅是治理的对象,更是治理的主体。因此,民本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理念,而民主则是自下而上的制度安排。

结 语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脉络。同时,古人也在试图转变政治正当性,从依赖“天命”转向强调“德政”和“民意”,为君权赋予更具现实基础的合法性。

不同于近代民主思想所强调的“主权在民”,传统的民本思想更为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义务和为民之责,虽然理论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但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获得由制度保障的实权。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强调“为民而治”的理论,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从“治民”到“民治“二者虽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但也并非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展现了古代到近现代以来政治正当性由天命德治向民意制度的深层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