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党校在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李婧扬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学院 大兴安岭地区社会主义学院)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 165000

   

一、数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现状

(一)当前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 传播形式单向化,与干部学习需求

传统灌输模式的数字化平移现象突出,某省级党校2024 年调研显示, 82% 的在线理论课程仍以“视频讲座 +PPT 课件”为主,仅是线下课堂的简单数字化,缺乏交互设计,导致学员完课率不足 60% 。

2. 学员参与度低,圈层化学习壁垒凸显

“学习强国”平台马克思主义专栏统计显示, 85% 的党校学员反馈在线课程缺乏“提问 - 反馈”机制,疑难问题无法即时解答,大幅降低学习黏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缺位,未利用大数据分析学员知识盲区。

3. 内容适配性欠缺,理论材料构成失衡

政策解读类内容占比超 70% ,存在重“传达”轻“转化”的倾向,导致学员难以将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合,如乡村振兴政策学习中缺乏对背后理论逻辑的深度挖掘。实践案例供给不足,乡村振兴等场景化应用案例占比不足 20% ,缺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学员难以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方法论”。“

4. 技术与理论融合不足,资源整合效率低下

商业平台算法偏好流量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存在冲突,如“资本论”专题被拆解为短视频后,学员容易忽视辩证过程。区域性党校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各省市级党校平台独立运营,课程资源重复率超 70% ,跨区域师资协作不足。

(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潜力与创新路径

1. 人工智能:可构建“干部画像 - 动态教学”闭环,基于学员岗位履历自动生成定制化案例库,如为发改系统干部推送相关理论关联解读;AI 助教能实时解答疑问,“AI 党性分析师”可评估理论掌握程度并动态推荐进阶内容。

2. 大数据:通过整合学员搜索关键词、课程停留时长等数据,可定位认知薄弱点,如监测到“意识形态安全”章节退出率高时,自动关联相关原著导读;建立“理论掌握 - 实践应用”双维度评估模型,追踪学员结业后理论应用情况并反馈至课程迭代。

3. 沉浸式技术:VR/AR 可赋能历史情境教学,开发“延安整风”等虚拟场景,如金华党校 VR 红色场馆使学员留存率提升 40% ;元宇宙技术支持跨区域联合教研,可建立省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元宇宙社区”,供多校学员协作完成课题推演。

4. 平台生态:可搭建多模态资源协同平台,由中央党校建设统一资源库,开放API 接口供地方党校接入特色案例;创新UGC 机制,设立专门板块鼓励学员创作微党课,优质内容纳入学分考核。

融合策略的核心是构建“三位一体”赋能体系,即数据融通(建立全国党校教育数据中台)、人机协同(AI 处理标准化教学,教师聚焦深度研讨)、机制创新(将数字素养纳入师资考核,设立复合型教研室)。

二、党校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实践经验与成效

各地党校在在线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中央党校“网上党校”上线超2000 门课程,覆盖全国超百万党员干部。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直播+ 录播”结合效果显著,如浙江省委党校“云讲堂”邀请专家直播解读政策,单次直播观看量超 10 万人次;上海市委党校开发“红色场馆 VR 虚拟教学”,提升了互动答题正确率。部分党校强化技术赋能,引入大数据分析学员学习轨迹,精准推送个性化课程,如广东某党校定制“理论 + 实践”学习包,使培训考核优秀率从 65% 提升至 82% 。在服务基层治理方面,云南边疆地区党校利用在线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懂理论、会双语的基层干部,助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效率提升 40%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

1. 内容供给与时代需求脱节: 60% 的课程为政策解读类录播视频,新理论深度解析不足,基层案例库更新周期长;分层教学缺位,未按岗位需求定制内容;案例陈旧,未纳入前沿议题。

2. 教学互动性与实效性不足:单向灌输模式固化, 85% 的课程为单向录播讲座,AI 助教功能有限,学员疑难问题解答滞后;先进技术应用缺失,部分党校研讨环节依赖传统文字讨论;线上讨论区实质交流占比不足 20% ,缺乏实时反馈;考核形式僵化,多数课程以“观看时长 + 选择题”结课。

3. 技术应用与基层适配性矛盾:数字鸿沟突出,西部某县党校50 岁以上学员中 38% 存在操作问题;平台兼容性差,部分基层党校系统与省级平台数据不互通;跨区域平台未互通,形成数据孤岛,阻碍资源整合,重复课程占比高,师资协作少;新技术应用成本高昂,受经费限制,部分党校相关设施简陋。

4. 长效机制与激励机制待完善: 75% 的学员认为“线上学习与工作结合不紧密”,学用转化不足;激励手段单一,多数单位仅将在线学习与年度考核挂钩,创新激励方式尚未普及。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党校在线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一)基于数字技术的理论传播创新模式

核心理念是破除“技术悬浮化”陷阱,构建“理论为本、技术为用”的沉浸式认知链条。

1. 智能内容生产:打造动态化知识再生产系统,通过AI 驱动理论解构与重构,生成层级知识图谱,如面向不同干部生成相关理论关联模型和实践案例库;建立多模态内容工厂,将抽象理论转化为“三分钟理论快讲”系列短视频、交互式逻辑推演沙盘等三维动态模型。

2. 沉浸式学习场景:借助 VR/AR 还原“延安整风”等历史现场,让学员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认知,如浙江省委党校的相关技术应用使学员留存率提升40% ;开展元宇宙跨区域联合教研,如黑龙江省党校联合相关研究会在元宇宙空间还原历史辩论会。

3. 游戏化学习机制:设计理论通关挑战游戏,让基层干部在虚拟村庄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积分与现实考核挂钩;发起社会化学习竞赛,如短视频创作联赛,优秀作品纳入党校学分体系,以参与式方式促进知识建构。

(二)在线教育平台提升传播效能的实现路径核心目标是构建“精准推送- 深度交互- 学用转化”

1. 数据中枢驱动精准供给:按岗位画像为林业干部推送“两山理论与林下经济”案例;通过学习行为分析,由 AI 标记认知短板并关联相关学习内容;依据实践成果反馈,如追踪学员制定的“林区碳汇交易方案”,反哺教学库。

2. 双向交互机制破除传播壁垒:建立人机协同辅导系统,AI 助教解答概念疑问,专家介入复杂理论争议;采用圈层穿透策略,在社交媒体开设党校认证账号,将理论转化为垂直领域情景剧;搭建区域协同平台,共建共享云资源池,集成弹幕投票系统、语音AI 助教等低成本工具,实现降本增效。

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党校在线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是重构理论传播的“人货场”,即人从“被动受众”转变为“共创主体”,货从“同质化教材”升级为“智能定制知识包”,场从“封闭课堂”拓展为“虚实共生学习生态”。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理论传播精准滴灌”与“党性锤炼沉浸体验”的统一,为党校提供可复制的“轻量化融合范式”。

参考文献

[1] 陈莹, 《推进数字化改革 建设智慧党校》, 〔J〕,光明数字报,2023 年 9月 19 日

[2] 浙江省委党校,《探索推进“网上大党校”建设》,〔J〕2018 年 10 月 19日

[3] 熊亮, 《数字媒介时代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创新认知》,〔J〕,2022 年 4月 1 日

[4] 景怡, 《干部教育培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机制研究》,〔J〕,2022 年 6 月 1 日

课题项目:2025 年度大兴安岭地区全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25DX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