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师生情感互动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影响分析

作者

张成敏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学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师生情感互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因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的情感支持往往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倾向,这种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其课堂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不同教师的情感表达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教师过于侧重知识讲解而忽视情感交流,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特别是在当前“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如何通过非智力因素提升教学效率,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情感互动与学习效果的理论基础

师生情感互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可以从多个理论视角得到解释,这些理论为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系统框架。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教师通过情感支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安全心理状态下突破认知边界。

情感过滤假说则从语言习得领域拓展到学科学习,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降低学生的心理屏障,特别是对数学这类容易引发焦虑的学科更为明显。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教师通过语言鼓励、非言语关怀等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陈美旭的研究证实,有效的情感互动策略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抽象概念较多的数学学科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当教师采用微笑、点头等积极反馈时,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意愿会明显增强。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情感互动影响学习效果的解释体系,既包含认知层面的作用路径,也涵盖社会性与生理性机制。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应用需考虑文化适应性,例如我国教育环境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情感表达方式应与西方语境下的理论保持辩证统一。当前理论发展也面临新挑战,特别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维持情感互动的即时性与真实性成为亟待探索的方向。

二、师生情感互动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们通过量化与质性数据的结合,系统考察师生情感互动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影响机制。我们充分考虑基础教育阶段的特点,确保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编制《师生情感互动观察量表》,该量表包含语言互动、非语言互动、情绪反馈三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同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设计《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问卷》,涵盖课堂参与、课后探索、学科态度三个子量表。为确保工具的有效性,邀请 5 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进行内容效度评定,并在试点学校进行预测试,通过检验显示各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

选取三个地区共 6 所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择兼顾城乡差异、学校类型差异,确保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最终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240 名学生,两组在性别比例、数学基础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所有参与教师均具有3 年以上教学经验,有效控制教龄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实验组教师接受专项培训,掌握情感互动策略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标准化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包括:每节课设置至少 3 次针对性鼓励性语言互动;运用微笑、点头等非语言信号强化积极行为;建立“错误 - 改正 - 强化”的良性反馈机制。对照组维持常规教学方式。研究团队每周随机旁听 20% 的课堂,使用观察量表记录互动质量,确保干预方案有效落实。同时采用双盲设计,避免师生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三种途径获取研究数据:一是每月末实施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跟踪学生态度变化;二是收集期中、期末标准化数学测试成绩作为学业成就指标;三是对30 名典型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情感互动的具体影响机制。所有数据录入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达到预期要求的 95% 以上。

研究设计特别关注到当前教育环境的新变化。2025 年春季学期起,多地小学推行“智能课堂”试点,部分教师反映线上互动影响情感交流效果。为此,研究增设对照组班级的线上教学观察环节,分析不同教学场景下情感互动的差异化表现。整个实施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确保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又兼顾基础教育现场的操作可行性。

三、结束语

通过系统考察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文章揭示了其对学习兴趣与成绩的积极影响机制。主要结论表明,教师的情感支持行为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效应在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群体中均得到验证。具体而言,当教师采用鼓励性语言、耐心倾听和非言语关怀等互动方式时,不仅改善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心理,还促进了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情感互动的积极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教师的情感投入更能激发其坚持尝试的勇气,表现为作业完成率和课堂发言次数的明显增加。女生群体对教师的面部表情反馈更为敏感,而男生则更受益于言语激励中的挑战性措辞。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上教学场景中,情感互动的及时性对维持学习动机尤为关键,这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三方面实践建议。教学层面,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将激励策略融入日常教学各环节。例如在讲解抽象概念时,配合鼓励性肢体语言;批改作业时加入个性化评语,强化正向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可采用差异化互动策略,如对焦虑型学生增加私下交流频次,对外向型学生设计更多小组互动机会。

我们还发现,当前教学评价体系对情感维度的关注不足,容易导致教师忽视这方面的专业发展。建议在学业质量监测中加入师生关系调查模块,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重视情感育人价值。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情感互动的新路径,如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课堂情感氛围,为教师提供即时改进建议。

这些建议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家长可通过家校沟通平台了解情感互动对孩子学习的影响,配合教师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社会各界也应关注教师的情感劳动价值,为其专业实践创造更有利的舆论支持和文化氛围。只有多方协同推进,才能使情感互动真正成为提升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杠杆支点。

参考文献:

[1] 王友莲 . 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141-142.

[2] 赵光峰 , 张梅山 . 渗入情感教育 , 挖掘学习动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 [J]. 信息教研周刊 , 2011(8):1.

[3] 孙懿 .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