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创新探索
李楠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211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当下05后为主的大学生需求。创新成为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不仅仅是对原有话语体系的简单更新,更是要在理念、内容、表达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
本文立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取一个教学专题为例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话语创新的新形式,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教学创新思路。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创新
在当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上,教师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学生们对思政课的期待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话语表达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立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思政课,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主题教学为例,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思想认同感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主要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理论阐述,教师们往往通过系统讲解、逻辑推理等方式,将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强调权威性,教师的话语往往被视为权威的象征,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并接受;三是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如讲授法、讨论法等仍然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话语权的发挥。
2. 分析现有话语表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现有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话语表达单一,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是缺乏互动性,教师的话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话语权被削弱,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的话语表达往往侧重于理论层面,缺乏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感到困惑和难以应用。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1. 立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主题教学为例,创新话语表达的思路设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也是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性课程。而对于学生来说,这门教材所涉及的时间线和历史都与当下05后大学生相距遥远,较难通过传统的理论讲授产生共情和认同感。所以在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这一内容时,运用故事转化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更为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课堂话语,即故事体系。教师通过像讲故事一样层层推进,把理论知识以故事化的表达进行展现,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共情,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思辨归纳能力、理论认同与道路自信等情感目标的达成。
2.《从形势所迫到逆风翻盘—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教学专题的具体设计与方法
课前准备:我的授课对象是高职院校05后大一学生,他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普遍不高,缺乏理论系统性和方法论的支撑,需要老师加强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基于此,我需要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加强表达生动性、保证理论知识的讲解历史背景介绍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并在课前要适度安排学生进行线上相关教学资源视频的观看来提高预习效果。
课中教学实施:把中国共产党初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失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实践过程以“从形势所迫到逆风翻盘”这一具有时代感的主题进行表达,主要分为三个故事环节。
第一部分:革命道路遇难关。教师以故事性的讲述把学生带入到建党初期,从幼年时期对革命道路的认识局限造成中国革命遭遇三大难关并到逐步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明确“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真理的思想转变,生动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亲近感和体验感。再通过学习通平台设置主题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继续学习。
第二部分:井冈山上闯新路。井冈山建立我们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非常重要的革命道路实践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式的语言还原当时初上井冈山的重重困难:前途迷茫又伤病疲乏、内有将领的质疑外有当地武装力量的敌意。总之是毛泽东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革命军实现了凝聚力的提升,之后在农村开辟出第一个红色政权、施行井冈山土地法、团结带领农民进行根据地建设,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巩固了我们的革命基础与力量。
第三部分:逆风翻盘何以成。这部分就要以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为主的思考与归纳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推导出我们走出工农武装割据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进而进一步找到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发掘革命精神与方法论意义,进而形成理论自信与价值认同。
课后升华:在学习通上布置互动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这一部分就是希望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现实生活中去,提升思辨能力并且感受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现实指导意义,提高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3. 总结创新话语表达的实践经验
通过对这次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体验感又得到了有效提升,所以有针对性的创新思政课的课堂话语表达、通过课程内容的故事性重构和创新表达进行实践,并持续通过学生反馈和授课效果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这是有益的一个经验,也是激励我们今后更多地进行高职思政课创新话语表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1、王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情感向度》,2023年,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胡德平《在场在线在心: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报》
3、李霞《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楠
1984年6月出生,女,辽宁抚顺,副教授
本文为2024年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研课题JY2024-03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