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构建与探索
黄春杏
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636400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小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跨学科学习理念的兴起让小学音乐教学迎来了崭新机遇,文章聚焦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情况,阐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内涵,并从整合多媒体资源、运用数字化工具等多个角度对实行策略展开探讨,旨在给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一定借鉴。
一、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论概述
1.1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育从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内容范畴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知识传授,而要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多层面的能力;教学方式上大力推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评价环节着重关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且手段较为单一,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后,凭借音频、视频等多样形式可将原本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促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还为学生创造诸多实践机会以培养其创造力[1]。此外,信息技术带来大量教学资源,有效突破教材固有局限,教师能获取不同风格、地域、时期的音乐作品及相关各类资料,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以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1.2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打破学科界限、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模式,其目的在于培育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知识的整合度,以学生兴趣为起始点营造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音乐教育范畴内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通过音乐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相互交融,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推动其全方位发展,培育学生创新思考方式,使其冲破固有思维模式从多学科视角获取创作灵感,且可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入其他学科元素为音乐教学增添活力。除此之外,跨学科主题学习凭借其独特机制推动学生发展,如在情感智力层面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认知能力领域打破学科屏障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成长。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
2.1 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学科内容
多媒体资源有助于拓展教学素材范围,并为音乐教学课堂增添活力,教师可从网络等途径收集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类型素材,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工作时借助各民族音乐音频资料助力学生领略不同民族音乐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多媒体资源能推动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建立关联 [2],举例而言,音乐与语文融合时可通过诗歌朗诵视频呈现韵律与节奏相结合效果;音乐与美术整合时,利用绘画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层面感悟音乐节奏及蕴含情感,以辅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
以人教版《春天来了》这节课为例,教师通过将语文与美术学科加以整合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上课前收集如春天主题的图片、音乐、视频、语文课文等和春天主题相关素材,课堂教学过程中先播放展示春天美好景色的视频,且以歌曲旋律作背景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春天魅力,接着展示春天主题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其中色彩与景物,从美术角度体会春天美感,之后引入朱自清《春》里的片段,以配乐朗诵形式让学生在音乐与文字营造氛围里语言与音乐结合产生的独特韵味,最后鼓励学生用绘画描绘心中春天或仿照语文课文形式为歌曲创作新歌词,从而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及提升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2.2 数字化工具支持协作学习与实时反馈
在小学音乐的协作学习以及实时反馈方面,数字化工具展现出极为突出优点,其依靠在线协作平台、音乐创作类软件等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得以于同一时间相互交流音乐创作想法、分享演奏经验;与此同时,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对学生演奏和演唱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处理,能马上指出音准、节奏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改进办法 [3]。
以《演唱 小鸟小鸟》教学为例,教师引入数字模拟乐器软件,先给学生讲解长笛依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原理及与歌曲灵动音色相契合之处,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该软件开展练习,练习过程中借助其慢放功能细致拆解音符变换段落、利用定格功能暂停学生指法错误画面,进而针对性讲解以助力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到节奏学习部分,智能节奏分析软件以红、蓝、绿线条直观呈现强弱拍及节奏变化,当学生模仿节奏时,软件依据音频分析以图表形式展示学生节奏偏差数据,教师据此设计个性化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彼此交流操作经验营造出协作良好氛围,教师根据软件实时反馈情况对学生精准指导。
2.3 构建数据化过程性评价体系
数据化过程性评价体系依凭信息技术手段,能全面且动态记录学生于课堂学习、小组探讨、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体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内容。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数据,教师可切实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针对性改进教学,学生也能及时知晓自身学习过程中表现,推动自身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八音盒》教学实践为例,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上传自己演奏或演唱作品,自行开展自我评价及同学间互评,教师则结合课堂观察给出综合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涉及维度广泛,既关注学生音乐技能展现,又注重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如探究八音盒发声原理及设计外观时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均纳入评价范围;评价方式采用了多样化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达成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定量评价借助智能音乐软件分析音准偏差率等相关数据,定性评价依靠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语描述;评价标准做到明确细化,对表现力、创造力等从情感表达丰富程度、创意新颖独特等角度分级评价,以此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客观评价。
2.4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对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求进行剖析,如凭借在线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明晰学生薄弱之处,进而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高效率地收集筛选互联网上的音乐资源及其他学科相关资料,教师可打造跨学科教学资源库 [4]。在教学进程中,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在线协作平台等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实时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并给出反馈。
就以《京韵》这一单元而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作出创新,如导入阶段借多媒体课件呈现京剧脸谱及武打相关视频以唤起学生兴趣。知识讲解过程中借助在线平台推送纪录片、访谈类视频等学习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开展深度学习,教唱《龙里格龙》时运用音乐教学软件剖析旋律、节奏,并凭借录音功能助力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让学生讨论京剧艺术特点并一同完成手抄报,进而使学生对京剧知识及演唱技巧掌握更牢固,有力体现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信息技术助力下的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是顺应教育改革潮流、贯彻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创新实践做法,其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技术优势,为音乐教育增添多元发展动力。实际操作方面,其通过多媒体资源整合、数字化工具运用、数据化评价体系搭建等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成为知识融合孕育之地、创意表达实践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点。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深度融合,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将不断激发创新活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跨学科构建的音乐天地里领略艺术魅力、释放多元潜能。
参考文献:
[1] 亿典典 .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究 . 启迪与智慧(下),2024(11):0084-0086.
[2] 杨婷婷 . 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问题与设计原则 . 教育探究 ,2025,20(1):37-41.
[3] 张欣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研究 . 教育界 ,2025(2):140-142.
[4] 王玲 . 数字技术下的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以“音乐媒体与古诗词学习融合”为例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3):001-004.
基金或课题项目:《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ygzx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