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和方法
张正会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涪陵 40800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诗词文化以精炼语言、深邃意境成为核心载体,记录民族历程并蕴含价值观念。全球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需突破语言传授局限,承担文化传承与跨文化沟通使命,融入中华诗词文化既是响应国家文化战略,也是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创新之举。
一、中华诗词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原则
(一)选择性原则
教师需 “取其精华”,精选契合内容:
1. 优先选择蕴含“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的诗词,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业精于勤荒于嬉”。
2. 结合学生专业特色选取内容,如对建筑专业学生可引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raftingwith care, polishing with precision),呼应其职业素养要求。
3. 避免选取晦涩难懂、与现代价值观不符的作品,确保文化传递的正向性。
(二)实用性原则
围绕 “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导向:
1. 选取贴近职场场景的内容,如在“商务英语”模块中引入“买卖不成仁义在”(Friendship remains even if the deal falls through),帮助学生理解商务沟通中的人际关系智慧。2. 控制诗词文化内容的比例,避免喧宾夺主。例如,每节课中文化相关内容占比不宜超过 20% ,确保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主体地位。
3. 注重“学用结合”,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主动运用所学,如在涉外技术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精益求精”(Pursuing excellence)的工匠精神源自 “如切如磋” 的传统理念。
(三)协同性原则
需与教学目标、专业方案、课程思政协同:
1. 与语言目标协同:确保文化内容服务于“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如通过诗词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
2. 与专业特色协同: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场景设计教学活动,如旅游专业可侧重“山水诗词的英语讲解”,机械专业可聚焦“工匠精神的诗词表达”。
3. 与课程思政协同:将诗词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如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诠释“友善”,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诠释“爱国”,实现 “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中华诗词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普遍存在“动力不足”“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部分学生因长期处于“应试式”学习环境中,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其与自身专业及未来职业关联度低。中华诗词文化作为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消除英语学习的 “陌生感”,搭建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中华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严谨的格律、和谐的韵脚形成了音韵之美;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构建了意境之美;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哲理蕴含了思想之美。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诗词的中英对比,如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bright; Bowing my head, I miss my hometown”,学生既能感受到语言转换的巧妙,又能通过熟悉的文化场景理解英语表达的逻辑,从而激发探索欲。此外,诗词中丰富的主题(如家国情怀、自然之美、人生感悟)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多元话题,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升学习主动性。
(二)助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高职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中华诗词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仁爱友善” 等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所体现的爱国担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所传递的奋斗精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倡导的友善情怀,均可通过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讨论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相较于单纯的理论说教,诗词文化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 “知识传授” 与 “价值引领” 的统一。
(三)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将在国际化职场中承担技术沟通、项目协作等任务,其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职业发展。中华诗词文化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当学生能够用英语准确表达“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和而不同” 的处世智慧时,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知己知彼”,避免“文化失语”。
同时,中华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与西方文学有共通之处,但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比学习(如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与雪莱《西风颂》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学生能敏锐捕捉文化差异,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培养 “跨文化同理心”,为未来职业场景中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三、中华诗词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方
(一)在词汇教学中融入诗词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传统词汇教学常局限于“音、形、义”的机械记忆,忽略了文化内涵。将中华诗词中的经典表达融入词汇教学,既能丰富词汇学习的语境,又能传递文化意义。例如:教学“perseverance”(毅力)时,引入“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Constant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通过诗词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情感色彩;
讲解“harmony”(和谐)时,结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All things grow together without harming one another; ways run parallel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oneanother),让学生体会词汇背后的东方哲学;
学习“filial piety”(孝道)时,引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Who says theheart of a little grass can repay the warmth of spring sunlight?),使抽象词汇与具体情感产生联结。
教师可建立“诗词 - 词汇”对应库,按主题分类(如:品德、自然、奋斗),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中英文表达的差异,如“龙”在中文诗词中象征“吉祥尊贵”如:“龙潜深渊,虎啸山林”,而在西方文化中常与“邪恶”关联,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二)在口语教学中融入诗词文化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强调“实用性”“情境性”,将诗词文化融入其中,可设计丰富的口语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
1. 双语诗词朗诵:选取语言简洁、意境鲜明的诗词(如: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让学生先朗诵中文原作,再尝试用英语复述或翻译,体会 “意译”与“直译”的取舍;
2. 主题辩论:围绕诗词中的价值观设计辩题,如“‘书山有路勤为径’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否矛盾”,要求学生用英语阐述观点,引用诗词论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3. 跨文化情景模拟:设置“国际文化交流周”“海外客户接待”等场景,让学生用英语向“外宾”介绍诗词中的文化符号。如 :此外,利用微课、短视频等资源,展示诗词创作背景(如杜甫《春望》反映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融入情感与文化内涵,避免 “机械翻译”。
(三)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诗词文化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环节,将诗词文化融入写作教学,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可设计以下活动:
1. 名言引用:要求学生在议论文中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如论述 “环境保护”时,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谈论“理想”时,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I shall mount the highest peak and see all other mountains inthe plain)。
2. 主题写作:围绕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设置写作主题,如“以‘宝剑锋从磨砺出’为题,写一篇关于职业成长的短文”,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如:汽修专业学生可写“技能提升如磨剑,需精益求精”)。
3. 中英互译练习:选取难度适中的诗词片段。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尝试翻译,并对比权威译本,分析翻译策略,如:“鱼跃” 译为 “fish leap” 还是“fish dart”更能体现自由感,培养“文化转译” 能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仅关注语言准确性,更要重视文化表达的恰当性,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路径
1. 搭建资源平台: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上传 “诗词双语微课”“文化对比课件”,如《苏轼词中的人生智慧及其英语表达》《唐诗与意象派诗歌的异同》,供学生自主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动画展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场景,配合英文配音,让学生在视听融合中感受意境;播放《中国诗词大会》英文剪辑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线上互动活动:组织 “双语诗词接龙”“文化主题辩论赛” 等线上活动,打破时空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讨论区发起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诗词是什么?用英语简述理由”,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四、结束语
融入中华诗词文化需教师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优资源,可提学生英语能力与素养,助其树“文化自信”,成兼具技能与人文的国际人才。在实践中,教师需依反馈调策略,避“形式化”,如:换难译诗词;随行业更新案例,如融“新质生产力” 场景。唯有深融文化与教学,方能实现高职英语 “工具性- 人文性”统一,为育时代新人发力。
参考文献:
[1] 陈丽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2024 年22 期
[2] 周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 35 期
[3] 谭波 . 传承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大众文艺 ;2025 年 04 期
[4] 王慧莹 . 王永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 年 07 期
[5] 钟丽琼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析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 13 期
注:该论文系 2024 年校级教改课题《中华诗词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G20240207);《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G202402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