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工程中的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理论

作者

刘文 袁建岭

浙江科路核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 314300 中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 100840

一、引言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非线性系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大容量电力电子变换器到精密电机控制系统,从智能电网到新能源发电装置,非线性特性已成为影响电气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根据 IEEE 电力电子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 85% 的现代电力电子装置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其中约 30% 的系统因非线性问题导致控制性能下降或稳定性丧失。这一现状使得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理论成为电气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

传统的线性控制理论在处理电气工程实际问题时面临根本性局限。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研究报告指出,采用线性化近似方法设计的控制器,在应对电力系统大范围运行工况变化时,约有 40% 的案例出现性能恶化或失稳现象。特别是在高压直流输电、新能源并网等典型应用场景中,系统的强非线性特性使得传统控制策略难以满足工程实际对鲁棒性和动态性能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装置功率密度和开关频率的持续提升,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愈加复杂,进一步凸显了开展非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二、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

(一)分岔与混沌现象

在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中,分岔与混沌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电力电子变换器等典型电气系统在特定参数条件下会表现出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这些行为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表明,当 DC-DC 变换器的负载参数超过临界值时,系统会经历周期倍化分岔,最终进入混沌状态,这种状态转换会导致输出电压出现不可预测的波动,严重影响供电质量。通过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可以揭示系统参数空间中的稳定域边界,为工程设计和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混沌现象在电气系统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中,当转速调节参数设置不当时,系统相轨迹会出现典型的奇异吸引子特征,这种混沌运动导致转速控制精度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电气系统中的混沌行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无序的混沌状态会破坏系统稳定性;另一方面,受控的混沌现象可被应用于加密通信等特殊场景。因此,深入研究分岔与混沌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对电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1]

(二)输入- 输出稳定性

在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中,输入 - 输出稳定性研究为电气工程系统的鲁棒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框架。该方法通过考察系统外部信号的传递特性来判定稳定性,特别适用于含有未建模动态或外部干扰的实际工程系统。小增益定理作为输入 - 输出稳定性的核心判据,建立了系统组件间增益关系的稳定性条件,为复杂电力电子系统的级联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光伏逆变器等实际装置中,当各子系统满足小增益条件时,可确保整个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使得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具有显著优势。

非线性无源性理论是输入 - 输出稳定性研究的另一重要分支。该方法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将系统视为能量转换网络,通过分析端口的功率流向来判定稳定性。在电机驱动系统研究中,无源性分析可有效处理参数不确定性和负载扰动问题。例如,对于含有未知负载转矩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通过构造适当的无源性控制器,可使系统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精确转速跟踪。实践表明,基于无源性的控制策略能使系统在 30% 参数摄动范围内保持稳定,显著优于传统线性控制方法。

三、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

(一)反馈线性化控制

反馈线性化控制作为处理非线性系统的经典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非线性状态变换和反馈将原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该方法在电气工程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处理含有复杂非线性特性的电力电子装置和电机驱动系统时。基于微分几何理论,反馈线性化可分为精确线性化和近似线性化两种实现路径。精确线性化要求系统满足精确对合条件,通过构造适当的李导数和非线性坐标变换,将系统转化为布鲁诺夫斯基标准型。以三相电压型 PWM 逆变器为例,通过选择开关函数作为控制输入,可以完全补偿系统的非线性耦合项,实现 d-q 轴电流的完全解耦控制。仿真数据表明,该方法可使电流跟踪误差降低至传统PI 控制的1/5 以下。

近似线性化方法则放宽了对系统结构的严格要求,更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该方法通过在平衡点附近进行泰勒展开,保留一阶非线性项进行补偿,显著提升了线性化精度。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采用近似反馈线性化策略,可使转速控制系统在宽调速范围内保持一致的动态性能。实验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场定向控制,该方法将转速波动幅度减小了 60% ,同时将调速范围扩展了30% 。值得注意的是,反馈线性化控制器的性能高度依赖于系统模型的准确性,当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或未建模动态时,需要结合自适应机制或鲁棒控制方法进

行增强。

(二)滑模变结构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因其固有的鲁棒特性,在电气工程非线性系统控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该方法通过设计特定的滑模面,使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并维持在期望的滑模流形上,从而实现对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的不敏感性。在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中,滑模控制展现出显著优势:以 Boost 变换器为例,通过构造包含输出电压误差及其积分的滑模面,可使系统在输入电压 ±20% 波动和负载阶跃变化情况下,仍保持输出电压超调量小于 3% ,调节时间缩短至传统 PID控制的 1/3 这种强鲁棒性源于滑模控制的变结构特性,当系统状态穿越滑模面时,控制律发生瞬时切换,形成等效控制效应。

滑模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抖振问题。高频切换引起的控制信号振荡不仅可能激发未建模动态,还会加剧功率器件损耗。针对这一难题,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边界层方法是其中最具工程实用性的技术之一,通过用饱和函数替代符号函数,在滑模面邻域内形成连续过渡,可将开关频率限制在功率器件允许范围内。实验数据表明,合理设计的边界层能使 IGBT 模块的开关损耗降低 40% ,同时保持系统抗扰性能。自适应滑模控制是另一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在线调整切换增益,既保证到达条件,又避免过度保守的控制动作。在永磁同步电机位置控制中,这种自适应策略使转矩脉动减小了 。[2]

四、总结

本研究立足于电气工程实际需求,旨在建立更完善的稳定性分析框架和创新型控制方法。研究重点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如何构建适用于电力电子系统的广义稳定性判据;如何设计兼具鲁棒性和实时性的先进控制算法;如何实现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创新与仿真验证相结合,本研究将为提升电气系统的控制性能和运行可靠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高立群 . 现代控制理论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

[2] 刘金琨 . 滑模变结构控制 MATLAB 仿真(第 3 版)[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