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教师习琴与人文素养的跨界滋养

作者

徐向京

厦门市逸夫中学

一、引言

在当今多元的教育格局下,教师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精进,人文素养的培育愈发重要。古琴,这一承载着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初中各学科教师投身其中。教师们学习古琴文化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一场滋养心灵、促进自我成长的奇妙之旅。

二、古琴文化:传统文化的密码

(一) 古琴文化的历史渊源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至今三千年多年的历史,属八音中的丝类。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历经各朝代的发展演变,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深度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宝库。

(二)古琴文化的精神内涵

古琴文化蕴含着“和”“静”“雅”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如古琴演奏追求人与琴、琴与音、音与境的和谐交融;“静”要求演奏者与欣赏者在宁静心境中体悟音乐韵味,摒弃浮躁与喧嚣;“雅”代表着高雅的品质与文化格调,从琴身的制作工艺到演奏的礼仪规范,无不彰显着高雅之美。这些精神内涵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密码,为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提供了深厚滋养。

三、教师习琴:跨界的学习体验

我校作为区属传统文化古琴艺术基地校,积极开展了多维度的古琴文化传承活动。一方面,面向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古琴文化艺术浸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另一方面,为学校教师精心组织了古琴传承活动,并深入剖析了古琴文化对教师发展和内心滋养的重要意义。

我们深入挖掘古琴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密码,结合各学科教师学习古琴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古琴文化如何在跨界融合中滋养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不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一)各学科教师习琴的现状不同学科的教师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探索古琴文化的奥秘。

语文教师小李,对古诗词有着深厚的热爱。她在习琴过程中,将古琴音乐与古诗词朗诵相结合。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她先弹奏古琴曲《梅花三弄》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朗诵诗词,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

数学教师张老师,对数字和逻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在学习古琴时,发现古琴的音律与数学原理密切相关。例如,琴弦长度与音高的比例关系遵循着精确的数学规律。他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数学课堂中,通过古琴的例子讲解比例、数列等数学概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音乐教师王老师,本身就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她深入研究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将古琴音乐引入到音乐课堂。她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的古琴曲目,如《高山流水》,并教学生简单的古琴指法,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英语教师刘老师,注重跨文化交流。她在学习古琴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古琴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和表达方式。她将古琴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地理教师赵老师,对自然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古琴时,了解到古琴的选材与产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桐木是制作古琴的优质材料,而桐木的生长对土壤、气候等地理条件有特定要求。他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历史教师孙老师,擅长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文化现象。他在学习古琴文化时,深入研究古琴的发展历史,将其与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结合。在历史课堂上,他通过讲述古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道法教师周老师,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他在学习古琴文化时,注重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琴德”强调的尊重、自律、诚信等品质。他将这些道德观念融入到道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体育教师吴老师,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他在学习古琴时,发现古琴演奏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与体育训练中的身体协调性要求有相似之处。他将古琴演奏的节奏感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运动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美术教师郑老师,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眼光。她在学习古琴时,被古琴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所吸引。她将古琴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图案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物理教师冯老师,对科学原理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学习古琴时,探究古琴发声的物理原理,如琴弦的振动、声音的传播等。他将这些知识融入到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化学教师何老师,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他在学习古琴时,了解到古琴漆的制作涉及到化学知识,如漆的成分、干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等。他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二)习琴过程中的跨界融合

教师们在习琴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学科知识与古琴文化进行跨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教师的学科视野,更为教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物理教师在研究古琴发声原理时,与音乐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他们先由物理教师讲解琴弦振动、共鸣箱发声等物理知识,再由音乐教师通过演奏古琴展示不同物理原理下产生的音色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物理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又如,历史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开发与古琴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历史教师负责讲述古琴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语文教师则引导学生阅读与古琴有关的诗词文章,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习琴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滋养

(一)情感滋养

古琴音乐犹如一股清泉,能够滋润教师的心灵。音乐教师陈老师,工作压力较大时,会独自坐在琴前弹奏古琴曲《渔樵问答》。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流水,带走了他的疲惫与烦恼,让他的内心重新恢复平静。在与学生相处时,他也能以更加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二)审美滋养

古琴文化所追求的高雅审美境界,提升了教师的审美水平。美术教师林老师,在学习古琴后,对艺术的审美有了新的感悟。她开始注重作品中的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古琴艺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的灵感。

(三) 道德滋养

古琴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道法教师黄老师在习琴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琴德”的重要性。他将“琴德”中的尊重、自律等观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具体。

五、习琴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一)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将古琴文化融入教学,创新了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运用古琴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体育教师借鉴古琴演奏的节奏感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节奏感和协调性。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

古琴文化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科教师可以联合开发与古琴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古琴中的科学奥秘”“古琴文化与历史变迁”等。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育理念的更新

学习古琴文化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塑造。他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努力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六、结论

初中各学科教师学习古琴文化艺术,是一次解锁传统文化密码、实现跨界滋养的宝贵实践。通过习琴,教师们在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内心成长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古琴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充分发挥古琴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提供更多支持与资源,推动教师习琴活动深入开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七、参考文献

1] 成公亮 . 秋籁居琴话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 乔建中 . 中国音乐文化大观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田青. 禅与乐:田青音乐文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致力于古琴艺术在初中校园传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