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化发展模式实践路径研究
岳依田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200
一、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破解思政教育同质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部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照搬公办高校模式”的现象,未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学生需求,导致思政课程与教学内容“千校一面”,难以激发学生认同感。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群体多具有“就业导向明确”“实践需求强烈”等特点,唯有通过特色化发展,才能让思政教育从“通用模板”转向“定制化方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二)彰显民办高校办学优势的内在需求
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机制灵活、校企合作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等独特优势。例如,部分民办高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部分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这些优势融入思政教育,既能让思政教育扎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避免“空泛化”,又能通过思政教育引领办学特色的升级,实现“思政育德”与“专业育才”的有机统一。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民办辨识度”
部分民办高校在设定思政教育目标时,未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定位与学生发展需求,简单套用公办高校的目标体系,强调“理论灌输”多于“实践育人”,关注“共性要求”多于“个性发展”。例如,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未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未将“企业家精神”“诚信意识”等融入思政目标,导致思政教育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缺乏“民办辨识度”。
(二)内容供给单一,与办学特色脱节
一方面,思政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结合民办高校的专业特色、实践案例进行优化。例如,理工科民办高校的思政课程未融入“科技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等内容;文科民办高校未结合“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案例设计教学模块。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专业课程仅在教学大纲中提及“思政元素”,但未将其与知识点、实践环节有机融合,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未能彰显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
(三)载体创新不足,难以适配学生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多具有思维活跃、注重实践、关注就业等特点,但当前思政教育载体仍以“课堂讲授”“主题班会”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符合学生需求的创新载体。例如,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开展“企业思政实践课”,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感受“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未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微思政”内容,如短视频、直播等,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载体不足,未通过“创业项目思政答辩”“创新创业榜样宣讲”等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导致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不足。
三、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定位差异化:锚定“民办特色”思政目标
1. 结合办学定位设定分层目标: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职业素养+思政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行业伦理”“职业责任”等内容,例如,面向医护类专业学生,强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教育;面向财经类专业学生,突出“诚信守法、服务社会”的职业伦理教育。针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创新精神+ 社会责任”作为关键目标,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创业为民”的理念。
2. 立足学生需求设定个性化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焦虑、职业规划、价值认知等方面的需求,将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结合。例如,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正确就业观,同时强化“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意识。
(二)内容融合化:构建“特色 + 思政”内容体系
1. 打造“专业特色思政课程模块”:根据民办高校的专业集群特点,开发模块化思政课程内容。例如,工科类高校可开设“大国工匠与科技伦理”模块,结合企业案例讲解“中国制造”背后的家国情怀;艺术类高校可开设“文化传承与审美育人”模块,通过传统艺术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民办商科高校可开设“商业文明与社会责任”模块,结合知名企业的公益实践,引导学生树立“义利兼顾”的商业价值观。
2. 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制定“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南”,指导各专业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结合。例如,计算机专业在“软件开发”课程中,融入“网络安全伦理”“数据隐私保护”等思政元素;旅游管理专业在“景区规划”课程中,强调“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社会责任;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商业计划书”教学中,加入“诚信经营”“社会价值创造”等思政要求。
(三)载体多元化:创新“实践 + 思政”育人形式
1. 依托校企合作打造“企业思政实践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思政实践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转化为思政教育课堂。例如,组织学生走进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参观研发成果、与技术专家交流,感受“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组织学生走进优秀民营企业,了解企业“党建引领发展”“致富不忘回馈社会”的实践案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同时,邀请企业中的党员骨干、技术能手担任思政校外导师,为学生开展“职业精神与人生理想”主题讲座。
2. 借助新媒体构建“微思政”育人平台: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喜欢使用短视频、社交软件的特点,打造“民办高校思政微平台”。例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民办学子说”账号,邀请优秀学生分享“专业学习与思政感悟”“实习实践中的成长故事”;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思政微课堂”专栏,将思政知识点转化为“图文 + 短视频”形式,如“一分钟了解‘新质生产力’”“二十大报告中的青年寄语”等,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3. 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举办“‘红色筑梦’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参赛项目需体现“社会价值”“公益属性”,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助老助残等领域的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榜样宣讲会”,邀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校友分享“创业过程中如何坚守诚信、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创业为民、产业报国”的理念。
(四)评价动态化:建立“特色思政”评价机制
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仅由思政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引入学生、企业、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例如,学生通过匿名问卷对思政课程的“特色性”“实效性”进行评价;合作企业对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思政表现”(如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社会责任)进行评分;家长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反馈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变化,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格局。
2. 设计“特色化”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中突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要求,例如,针对“专业 + 思政”融合情况,设置“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契合度”“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同感”等指标;针对“实践 + 思政”开展情况,设置“学生参与企业思政实践的次数与表现”“创新创业项目中的思政元素体现”等指标;针对“就业思政”效果,设置“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价值导向”“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等指标。
3. 采用“过程性 + 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对思政教育过程的动态监测,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实践表现、新媒体平台互动(如在“思政微平台”的留言、分享)等纳入过程性评价,占比不低于50% ;终结性评价则结合期末考试、思政论文、实践报告等,重点考察学生对“特色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避免“一考定终身”,更全面地反映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从目标定位、内容供给、载体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唯有坚持“差异化定位、融合化内容、多元化载体、动态化评价”,才能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既彰显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民办高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 .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Z]. 教高〔2018〕2 号 .
[3] 王树荫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 李立国 .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5] 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