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养化“三学”范式课堂的建构探索

作者

沈波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八集小学 223700

【摘要】素养化“三学”范式课堂教学理念是助推数学教学效益提升的理论支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从数学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出发,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展示学习,让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实现数学深度学习。本文从“三学”范式数学课堂的内涵理解与建构策略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旨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素养。

【关键词】素养化;数学教学;“三学”范式;建构策略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学校学科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往重视数学知识的讲授教学转变为学生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小学生能够经历知识发现、理解与建构的过程。由此,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激活了数学思维,让数学课堂效益不断提升。以下就是教师在数学“三学”范式课堂建构中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一、“三学”范式课堂的内涵理解

“三学”课堂就是指聚焦学生自学、合学与展学三种学习方式的课堂,是将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路径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整合建构。数学教学内容的建构就是指教师对所要教学的数学素材进行契合学生学习需要与认知需要的重组整合,使之能够引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动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性地走进探究活动,也能增强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同时,通过丰富的学习方式与活动链接,也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有序的学习思维,获得数学探究学习的路径建构,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让数学课堂效益的提升不断获得进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团结协作精神。

二、“三学”范式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富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数学课程

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这也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让大部分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教师要能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促进学生由感性学习向理性学习的发展进阶。教师为学生创设好感性的情境,引领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探究问题,逐渐从数学学习感知走向知识发现,进而展开理性思考。

当然,也唯有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形成清晰的思路,他们才能喜欢上理性的数学思考,探究学习的效果才能获得更好提升。“三学”范式是新时期下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助力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式学习,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实现了学生的兴趣化、思维化的学习习惯养成。基于此,教师要能积极构建“三学”范式课堂,重构课堂活动,,让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有效、系统化建构,不断提升综合学习素养。

三、“三学”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1.促进了自主探索,增强了数学分析能力

在“三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能基于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

可以进行思考探究的素材,引发学生对素材的数学思考,不断生成探究学习问题,围绕问题探寻解决的策略,不断获得知识的发现。在探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也要为学生提供进行更好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展开多样的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节数学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生活实物图片,进行合理选择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提出诸多学习问题。继而,再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准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动眼看一看、动手摸一摸,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进而,教师启迪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给予他们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有的学生就能提出“长方体与正方体各有什么样的特征?”“长方体与正方体每条边相交的点叫什么?”“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教师再给予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课本的机会,获得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全面认识,获得对“棱”与“顶点”的深刻理解。此时,教师引发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探索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绘制出思维导图。

简而言之,在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能助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生成学习问题与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样感官进行感性化学习,继而获得数学问题的理性思考,实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发现。

2.采用合作学习,深化解决探究问题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往往会形成自我难以解决的学习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合作解决,或者是在师生的合作中完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聪明智慧,也要彰显学生的独特思维,更要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友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积极引领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活动,不断提升问题解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要能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心理特点,给他们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并分配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既分成三个层级任务:直角梯形任务组、等腰梯形任务组与一般梯形任务组。接着,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动手操作,拼一拼,看一看,观察获取数学信息,完成表格的填写。在学生完成了表格填写后,教师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每一个梯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给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时间,他们就能够说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来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共同交流,达成探究学习的共识: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可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的平台,他们就能积极地表现自我,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活动,不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发现。

2.走进探学深处,获得知识建构

在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发现后,教师就要从这些

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出发,挖掘其具有深度的数学信息,将表层数学信息与深层问题建立架构,形成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继而,启迪学生对于深度学习问题进行由此及彼地分析,建立数量关系,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引发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彰显学习个性,走向深度思考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与周长计算”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教具,将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的小扇形,由此将小扇形拼合成一个进行的长方形。以此启迪学生:能否将这些小扇形拼合成三角形、梯形呢?基于学生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也就积极动起手来进行着动手活动,一一尝试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其次,在解决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圆周长一半时,教师给予了学生进行自主数学观察与交流探讨的机会,让他们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获得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率乘上半径。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具有层次性、坡度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深度思考练习中逐渐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与能力提升。

可见,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学习问题的深处,实现数学学习的应有高度,达到数学悟学的理想之境界。

综上所述,在素养化“三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立足于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构建好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深入进行。引发学生走向探学深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提升,进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22.

[2]隆冬.引导深度学习 提升数学素养[J].求知导

刊,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