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体育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魏婧婧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430205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运动员、体育技术人才的摇篮,它不仅要完成技能传授和竞技训练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塑造学生体育精神、健全人格的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院校的教学训练体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礼乐兼修等思想与现代体育精神所提倡的拼搏协作、公平诚信、尊重规则等价值取向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在“德技并重”的育人格局中,体育类高职院校要突破过去偏于技能训练的桎梏,讲传统文化精髓渗入日常训练、竞赛治理、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营造起以文化人、以体育心的全方位教育生态。这样一种融合顺应了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精神底蕴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依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体育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与道德自觉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仁义礼智信,能明显助力学生在体育活动里道德认识的发展和行为准则的内化。体育教育不只是技能传授和体质培养,而且是传递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观念的关键途径,将“以礼为先”,“诚信为本”这类传统思想融入竞赛机制、教学流程以及评价体系当中。学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道德规范的熏陶,深刻领悟公平竞争的真正含义,慢慢养成牢固的道德评判能力和自律品质 [1]。依靠文化传承的隐性德育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利于达成从认识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认知转变,进而促使学生的道德人格得到全面成长。

(二)增强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与文化内涵

传统的体育院校教育存在着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不平衡的问题,重技术训练,轻文化浸润。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院校全部课程体系之中,可以打破单学科限制,构建起多课程共育的文化育人网。思政课可以阐释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根源和当代价值,帮助学生明白拼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门设置的课程要讲透传统哲学、道德观念和体育伦理,可以从“礼乐射御书数”的传统六艺里提炼出当下团队协作、竞技礼仪的意义;应用文写作课可以结合体育赛事报道、运动员传记这些文体,训练学生用文字传递体育文化里的正能量;计算机课和英语课也可以加入体育文献翻译、国际体育交流里的文化表达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利用多门课程的互相链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自觉,达成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体育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系统挖掘文化内容促成课程内涵重构

当下高职体育教育急需冲破传统运动项目的束缚,转向围绕文化主题和精神内核展开的课程规划与内容重组。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的体育精神要素,诸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以及团队协作等等,并将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板块。从实际操作层面,可以借助武术、太极拳以及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去体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健身理念,在现代竞技项目当中加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道德观念。课程目标应当由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变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各个阶段要嵌入文化解析与价值观引导,以此来塑造起结构恰当且内涵充实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例如,教师可以更新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塑造以“刚柔并济”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冲破单一动作规范和力量训练的局限,深入融合太极拳理论里的“阴阳相生”哲学观念。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来诠释“刚柔相济”包含技击技巧和人生智慧等多种含义。在实战演练部分,教师可以重点讲述“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并联系儒家“礼义廉耻”的精神核心加以解读,而且把现代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团队合作的要素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依靠古代兵法中的协同作战原理,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战术配合背后文化意蕴的认识,促使他们明白竞技体育不只是技术上的比拼,而且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际表现,增添“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之类的伦理指标,力求达成技术进步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教学法提升学生文化体验与情感认同

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的深度整合,核心是创新性方法的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要依靠体验式、情境化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设计包含礼仪教育、团队协作、角色扮演等多元要素的实践课程,在运动实践中引导学生领悟敬人律己、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叙事性教学同样重要,讲述体育发展史上的文化传承故事或者杰出人物事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精神内涵,把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认知体验,这些策略目的在于实现身心协同成长,让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加深文化认知和价值认同。

例如,以学院为依托,教师可以通过橄榄球项目来搭建跨课程文化育人实践体系。该项目自然重视团队纪律和战术配合,教师可以在训练中加入古代兵法里的“阵形变换”“协同作战”等思想,引领学生领会《孙子兵法》里“上下同欲者胜”的团队精神。思政课程可以联系橄榄球竞赛规则里蕴含的公平原则和责任意识来举办“规则意识与体育伦理”专题讨论课;传统文化课程也可以发掘“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古代竞技礼仪,同橄榄球赛前握手、赛后果谢的现代礼仪形成跨时空交谈。应用文写作课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战术分析报告,用严肃的文字体现团队策略里的智慧传承,英语课可以加入国际橄榄球赛事中所涉及到的术语和文化习惯,培养学生跨国界体育交流能力。通过诸多课程协同,让学生在体能锻炼,战术领会及文化认识里加深对集体主义,公平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做到技能获取与精神培育相融合。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职体育精神融合起来,形成了体系化且层级分明的教育实践模式,重点在于充实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持续的精神支撑。该整合过程需要教师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并采用创新思维,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以及环境营造这些方面做到全面优化。展望未来,高职体育教育应当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大体育育人的价值引领力度,努力培养具备健壮体魄、专业素养、文化自信和道德情操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同仁 .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6):128-130.

[2] 左陈 , 张虹 .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J]. 黑龙江画报 ,2025,(0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