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新探

作者

韩婷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

一、 引言:时代变迁与“问题学生”概念的再审视

“问题学生”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议题。然而,在核心素养导向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与重构。过去,我们常常将行为出格、学习困难、纪律散漫的学生标签化为“问题学生”,其隐含的假设是问题源于学生自身。但新时代的教育观要求我们认识到:所谓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内在需求未被看见、未被满足后的一种外在表达,是成长困境的信号,而非其本质。 这些困境可能源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如留守儿童、离异家庭)、数字原住民的身份认同冲突、过度的学业压力或不当的教育方式等。

二、 抽丝剥茧:新时代“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与成因深挖

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小学阶段的“问题”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其成因错综复杂:

1. “数字沉迷型”问题: 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厌学、社交退缩。成因并非游戏本身,而可能是现实世界中成就感缺失、亲子关系疏离、缺乏有益的兴趣爱好和替代性娱乐活动。

2. “行为失范型”问题: 如攻击性行为、课堂扰乱、规则挑战。这常常是家庭教养方式失当(或溺爱或暴力)、渴望关注与认同、情绪管理能力欠缺的集中体现。

3. “学习倦怠型”问题: 表现为拖拉、逃避、自我否定。根源可能在于“内卷”带来的过早压力、学习方法不当导致习得性无助、或因其他心理困扰(如焦虑)而无法专注于学习。

三、 破局之道:构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转化策略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提出以下四个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转化策略:

(一) 第一层:精准溯源,实现“诊断式”认知 转化始于理解。必须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全方位诊断。

“望”其行: 详细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寻找规律。

·“闻”其声: 创造安全、私密的沟通环境,倾听学生本人的想法,不加评判。常用“发生了什么?”而非“你为什么这样?”。

·“问”其境: 与科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不同课堂的表现;通过家访、电话、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成长经历。

·“切”其脉: 综合所有信息,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初步判断问题的核心症结(是寻求关注?能力不足?还是情绪困扰?),制定个

性化的干预方案。

(二) 第二层:情感共情,建立“同盟式”关系 关系的建立是转化成功的桥梁。没有信任,任何策略都是空中楼阁。

“一分钟”积极关注: 每天专门抽出一点时间,与该生进行与学习无关的轻松交流,聊聊他的爱好、游戏或烦恼,传递“我关心的是你这个人,而不仅仅是你的表现”的信号。

“赋能式”语言体系: 将否定性、命令性语言转化为积极性、选择式语言。如将“不许跑!”改为“我们试试看像小绅士一样走路好吗?”;将“你又错了”改为“这个错误很有价值,它告诉我们下一步该学什么”。

“秘密约定”与“特殊任务”: 赋予其一些力所能及且能体现其价值的任务,如“电器管理员”、“图书角部长”,让其通过为集体服务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 第三层:优势赋能,实施“开发式”引导 转化的核心在于激发内在动力,让学生依靠优势站起来。

“闪光点”挖掘工程: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优点。善于绘画的,让其负责板报;热爱劳动的,让其担任卫生组长;声音洪亮的,让其领读。让其在优势领域先体验成功,再将这份自信迁移到薄弱领域。

“微目标”分解策略: 与其设定“下次考 90 分”的宏大目标,不如共同设定“今天上课举手一次”、“今天作业按时交”等极易实现的“微目标”。每实现一个,就及时给予具体、真诚的表扬(“我看到了你的努力!”),让其不断积累成功的正向体验。

“数字化”工具巧用: 顺应时代,可将教育类 APP、多媒体展示等作为激励手段。允许其在一定条件下,用平板电脑完成某个创意作业,化“洪水”为“水利”。

四、 结语:以耐心与智慧,静候生命成长的绚烂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场需要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的“马拉松”。在新时代的考卷前,它检验的不仅是班主任的管理技艺,更是其教育观、儿童观和人格魅力。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拿起“显微镜”和“望远镜”,去洞察行为背后的心灵密码,去展望每个生命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当我们真正将“问题”视为成长的契机,将“学生”视为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时,教育便能真正发生。润心育德,静待花开。我们相信,每一颗星星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终将散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