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捕捉自然资源 构建班本课程

作者

董静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最真实的、最丰富的、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节气的变化等都是潜在的课程资源,幼儿对大自然的变化充满了好奇,我们顺应幼儿的兴趣, 捕捉自然资源,依据《课程游戏化》精神开展符合幼儿经验与发展需要的班本课程。本文以大班班本课程“桑葚的故事”为例,引导幼儿在生态教育环境中,观察自然奇趣,体验探究妙趣,畅想合作乐趣、乐享学习意趣,获得适宜发展。

关键词:自然资源  幼儿  兴趣  课程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幼儿园小山坡上有两棵高大的桑树,由于前一天挂过大风,桑树上的桑葚都掉落在地上,地上铺满紫色的桑葚,幼儿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发的拾地上的果子,讨论果子的名称、颜色、口味。因此,我们追随幼儿兴趣,开展了关于这一自然现象的班本课程。

一、追随兴趣——课程的起源

一次意外的发现:风雨后满地的桑葚

小满时节的一个周末刮过大风下过雨,周一晨间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发现小山坡上有许多黑黑的果实,于是、孩子们两个一对,三个一组的捡地上的果实。奇奇和明明一组,奇奇问明明:“这些树莓可以吃吗?”明明说:“这不是树莓,这是桑果,我妈妈在菜场上买过这样的桑果,甜甜的好吃,但是这个太小了不能吃。”奇奇说:“对,不能吃,吃了会肚子痛。”惠惠和小冉几个女生一组,惠惠找到了一个特殊的果实,紫色的果子中间夹杂着部分绿色,惠惠说:“我的桑果是拼接色。”小冉和几个女生凑过去观察这双色果实。

一个无意的摔倒:我的裤子变了颜色

林林从山坡上跑下去,到山坡边上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而掉落在山坡边上的桑葚最多,林林一屁股坐到桑葚堆里,爬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穿的乳白色裤子染了颜色,屁股后面,裤腿后面都变成了紫颜色。林林看到弄脏的裤子,撇着嘴。思齐欢笑着说:“林林,你裤子上的紫色真好看。”一冉说:“是桑葚的颜色染上去的。”林林听着她们的讨论嘴角也慢慢扬了上去。

支持策略:顺应幼儿兴趣,因势利导,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倾听幼儿的游戏需求,支持幼儿开展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的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二、实践探究——课程的推进

追随幼儿的兴趣,创设“桑葚,你好!”班本课程,在讨论分享中生成课程有:采摘行动、有趣的印染、桑葚品尝会、探秘桑葚、美丽的桑树等。由桑葚引发的拓展课程有:桑叶的用途、有趣的叶脉、蚕宝宝的故事。在课程实施中链接到的经验补充课程有:桑树的成长过程、梅好的桑树、饲养蚕宝宝、桑蚕文化。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教育法”“活教育”理念理清课程脉络,并创设相关主题环境和区域支架。

(一)勤动手——采摘行动

捡地上掉落的桑葚显然不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他们表示想要品尝桑葚的味道,但是地上的桑葚太脏了,表示想要采摘树上的桑葚。但是,眼前有一个难题:桑树太高无法采摘。大家针对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第一步,设计采摘图纸。首先,将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他们表示可以借助采摘工具:如爬梯子采摘、将游戏小推车推到大树下爬在小推车上采摘;同伴间相互帮助合作:如将同伴抱起来、几个小朋友拉一块布围着大树接着一个小朋友用竹竿将桑葚敲下来。

第二步,选择采摘工具。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自主选择认可的采摘方式进行分组,先准备好采摘工具,包括装桑葚的容器:瓶子、罐子、袋子等,以及辅助采摘的工具、梯子、砖块、竹竿、布条等。

第三步,实地采摘。小组之间进行分工,谁负责爬梯子、拿竹竿、拉布条、装果实等,分工明确后进行采摘行动。遇到的问题:爬梯子的安全问题,有的相差一点点就能够着怎么办?采取策略:爬高时眼睛注意看好脚下,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安排安全户外队扶住梯子,够不着的地方可以稍微压低树枝。

支持策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支持他们大胆尝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阳光身心品质,锻炼动手、操作体验能力。

(二)乐探究——桑葚妙用

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得采摘,终于满载而归,接下来想要品尝桑葚又出现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树上的果实可以直接吃吗?甜甜说:“地上的桑葚脏了,不能吃,但是树上的桑葚是干净的可以吃。”轩轩说:“树上的果实要洗了才可以吃。”大家围绕“树上的果实真的干净吗?”这个话题展开讨论。首先猜想,桑葚在树上会遇见谁?幼儿猜测:苍蝇、飞虫、小鸟、毛毛虫等;其次,实地观察与视频观察证实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树上的桑葚虽然看上去是干净的,但是不可以直接吃,需要清洗干净才可以吃。

问题二,怎样清洗?通过对问题一的讨论,了解到桑葚长在树上可能被蚊虫爬过,可能会携带病菌,那么怎样清洗呢?经验分享,在家里看到家人是怎么清洗的,分享各自家里用的清洗小妙招。查看视频资料,学习清洗方法,如用盐水苏打水浸泡等。另外,洗干净了也不可以随便吃,还要注意不能一次性吃太多。

问题三,地上捡回来的桑葚怎么办?小轩表示:可以用桑葚做成颜料,林林的裤子就是被桑葚染成紫色的,幼儿将地上捡回来的桑葚放在美工区,捣鼓成桑葚汁用来印染,涂色。

支持策略:幼儿的之间的问题争议都是良好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他们的语言,挖掘他们话题中的价值,当幼儿产生争议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问题,激发好奇好问兴趣,培养观察、发现、探究能力。

(三)善表达——桑葚的故事

为进一步了解桑葚的故事,客观科学的了解自然物,探趣自然,我们还收集了相关书籍,如《桑树妈妈》《梅好的桑树》《蚕的故事》等,让阅读、表达发挥重要助学作用。

集体活动。幼儿想要了解的共性问题,在集体活动中阅读、讨论,如绘本《桑树妈妈》这本书是昊昊小朋友带来分享的,朋友们表示要听他讲这个故事,于是,在游戏评价活动中,请昊昊小朋友给大家一起分享他带来的绘本,老师提炼重要情节与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鼓励他们表达阅读后的想法。

区域分享。在阅读区、美工区投放绘本、记录材料等,幼儿可自主阅读,同伴分享,他们将阅读的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记录下来,做成小册子,有的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和同伴分享。

二、经验链接——课程拓展

课程来源于桑树果实——桑葚。然而由桑葚辐射出的相关课程也是丰富有趣,如由桑葚链接到桑树、桑叶、桑蚕等。

(一)有趣的叶脉

首先来思考几个问题,桑叶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桑叶的边缘是什么的线条?桑叶叶脉的的纹路又是怎么的呢?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成人或许都回答不上来。但是,幼儿关注过,他们主动谈论过桑叶的边缘是锯齿线还是波浪线,他们把桑叶放在纸上沿着叶子边缘画一圈线条,记录桑叶的形状。他们细致观察过桑叶的叶脉,绘制过像蜘蛛网,像树枝的枝枝丫丫的叶脉图。他们创造的每一幅作品都很有特点,他们绘制的每一张叶脉图都很灵动。

(二)饲养蚕宝宝

桑与蚕密不可分,桑叶丰盈时期,也是养蚕的时节,琪琪和恬恬将家里的蚕宝宝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饲养,琪琪带的蚕宝宝黑黑的,细细的,像小米粒一样小小的,恬恬带的稍微大一点,也是黑黑的,孩子们忙把树上采来的桑叶放进盒子里喂蚕宝宝,保育阿姨说:“你们放的这个叶子太大了,蚕宝宝还小,吃不动。”说着挑了几片嫩嫩的小叶子用剪刀剪成条状,放在饲养盒里。后来,阿姨给大家介绍饲养蚕宝宝的注意点,还有蚕农的故事。在饲养蚕宝宝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小心翼翼”“轻拿轻放”的举动,听到了孩子们关心蚕宝宝成长的话语。他们亲历了蚕的生命周期,既收获了美丽的茧子,又收获了饲养蚕宝宝带来的快乐,

(三)蚕桑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蚕桑文化”这深奥的词汇听起来似乎离幼儿很远,是的,如果

是枯燥的灌输,那肯定是无趣的,幼儿难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幼儿的兴趣使然,幼儿自身参与的,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的,用他们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究,那就有无限的妙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蚕宝宝终于吐丝结茧,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茧子有什么用,为什么桑农养那么多的蚕宝宝?毛毛虫会吐丝吗?结了茧蚕宝宝去哪里了呢?每一个问题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故事。我们将幼儿提的问题收集在提问墙上,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电子资源寻找答案,从中了解桑蚕文化。

四、收获成长——课程的评价

(一)幼儿的发展

1、兴趣得到满足。桑葚成熟加上自然气候掉落在幼儿园的小山坡上,这一自然现象,

引发了幼儿游戏探索的兴趣,基于“儿童立场”,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一步与自然物互动,幼儿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2、品质得到提升。在户外活动、区域游戏、集体活动中,幼儿都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

想法,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桑葚的秘密,他们认真专注,敢于尝试。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喂养蚕宝宝时轻轻擦拭桑叶上的露水,换桑叶时小心翼翼的拿起蚕宝宝,表现出强烈责任心,和关爱之心。

3、知识得以丰富。健康领域方面在品尝桑葚的过程中,了解了桑葚的营养价值,健康

饮食;科学领域剖析桑树的成长,如何种植;文学方面阅读了相关绘本故事、艺术领域有趣的叶脉图,桑葚汁印染。幼儿在捡、采、尝、探、观、谈、养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对桑葚的认识,对桑蚕的了解,积累的生活经验。

(二)教师的成长

1、儿童观的转变。更加坚定地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创造者,把主动权交给幼

儿,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和幼儿共同构建课程环境,以幼儿的兴趣及经验选择课程内容,让幼儿成为班本课程的真正受益者。

2、教育观的转变。教师不再一味的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开始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

关注资源的有效利用,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关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做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3、课程观的转变。从“关注教师预设”到“尊重幼儿生成”,班本课程注重幼儿兴趣,

注重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呈现游戏化、生活化、自然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幼儿对于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无论是种植园的瓜果蔬菜,还是户外游戏场地的花草树木无不是生动的课程资源。支持幼儿在亲近自然、倾听自然,与自然相处和自然对话。班本课程“桑葚的故事”起源于契机,因幼儿兴趣与发展需要而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生成课程,因此,我们的班本课程故事还在继续着,由桑葚到其他果实,由桑树到其他树木,由蚕宝宝到其他昆虫、小动物,自然课程探趣无穷。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晓颖.《发现儿童的力量》[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中如何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09).

[4]李爱敏.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