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剑影,盛世军威》
苏耀光
化州市第一中学
破晓,金光如剑劈开云层,长安街的石板淌着辉光。整座城尚在苏醒,华表凝霜,红墙默立,连风都屏住了呼吸——这是盛典前的庄严寂静,连时光都似在屏息等待。
“长安衢敞旭云裁,金甲凌芒列九陔。”将士静立如松,枪刺淬着晨光,凛冽得能割开晨雾。那静止里藏着雷霆万钧:是湘江血战中,踩着战友血迹撕开防线的决绝;是长津湖畔,冻成冰雕的手指仍紧扣扳机的坚韧。八十载风雨剥蚀,英雄的血,仍在这些年轻的脊梁里奔涌不息。
战旗猎猎卷长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骤然响彻广场。万千军靴同时砸向地面,声如滚雷碾过天际,震得汉白玉栏杆微微发烫。这脚步里,裹着’98 抗洪时跃入浊浪的呐喊,藏着汶川地震中刨开瓦砾、指甲渗血的执着。他们走过的不只是长安街,更是用每一步丈量信仰— —对家园安宁的守护,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天际线突然被撕开一道银裂。“银鹰剪彩破霄汉”,歼 -20 鸭翼划开气流,留下利落银弧;运 -20 尾迹如白绸铺展,漫过城楼檐角。而在肉眼难及的苍穹,北斗卫星静静悬轨,电磁密语在云端无声交织。这些翱翔的利刃上,刻着戈壁滩算盘珠的脆响,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火,还有无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从图纸上的虚线,到蓝天上的实迹,每一寸进步都浸着不为人知的汗。
大地跟着震颤,“铁旅驱风动地来”。99A 坦克履带碾过路面,轰鸣沉得像大地的心跳;东风导弹车列阵如林,弹头直指苍穹,透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这钢铁洪流里,翻滚着鞍钢高炉的炽热钢水,闪烁着军工车间焊枪迸溅的蓝焰,凝着工匠“一辈子磨一岗”的较真——老师傅眯眼校准零件的纹路,年轻技工攥着游标卡尺反复比对刻度,每一道精准里,都藏着从“器不如人”到“剑指苍穹”的百年逆袭。
阅兵方阵中,轮椅上的老兵格外醒目。他枯瘦的手抚过胸前勋章,铜绿的痕迹里还凝着烽火——那是平型关的硝烟,是淮海战役的泥泞。当他抬头,与前排年轻士兵头盔上的国徽相遇,两道目光在空气中撞出星火。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是戚继光“但愿海波平”的赤诚,更是当代军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告白。
数千只白鸽掠过红旗,观礼台上的鲜花拼出“和平”二字,艳得晃眼。这支军队正以最中国的方式宣告:最锋利的剑,从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守护心底的柔软。非洲维和营地,蓝盔战士弯腰给孩子递书本,掌心的温度焐热了陌生的语言;抗疫前线,防护服上“武汉加油”的字迹被汗水晕开,却映亮了病房的光;海外灾难现场,中国军人蹚过积水的背影后,跟着一群攥紧他们衣角的孩子——这把剑,始终藏锋于鞘,温润如玉。
“兵气已随沧海谧,霜锋仍映北辰魁。”南海浪平,边疆雪静,可守护从不停歇。靶场上,士兵顶着烈日练射击,汗水淌进衣领,子弹却次次穿透靶心;海面上,航母编队劈波斩浪,舰载机呼啸着掠过甲板;雷达站里,战士盯着屏幕的双眼凝着霜,连睫毛上的冰粒都不敢眨落。我们早懂:能战,方能止战;敢战,才配言和。岁月静好的背后,总有人把风雨挡在身前。
从井冈山的红米饭,到航母甲板上腾空的舰载机;从长征路上磨穿的草鞋,到太空中组网的北斗;从“两弹一星”时邓稼先隐姓埋名的二十八年,到如今量子通信、高超武器的突破——中国的强军路,是用鲜血、汗水与执念写就的史诗。每个岗位都是战位:实验室不眠的灯,是科研人在啃技术硬骨头;训练场浸透的戎装,是士兵在磨胜战本领;流水线上精准的刻度,是工匠在铸护国利器。他们拧成一股劲,铸成守护和平的坚盾。
河南暴雨里,士兵泡在齐腰洪水中,托举生命的手掌泡得发白皲裂,却不肯松开任何一个人;新冠疫情来袭,军队医疗队除夕夜逆行武汉,疲惫的身影在病房穿梭,连轴转十几个小时也只靠红牛撑着;也门撤侨时,“祖国接你回家”的横幅在舰上飘扬,同胞踏上甲板的那一刻,眼里的慌乱全变成了安心——这支军队,总用行动兑现诺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夕阳西沉,余晖为军旗镶上金边,受阅队伍渐次散去,可那股浩荡天威,仍在长安街上空回荡,像一声绵长的回响,刻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试看东方这把新淬之剑:
它的锋刃,能斩断复兴路上的一切困厄;
它的剑光,能照亮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它的温度,能暖透亿万人民对美好的向往。
这柄剑—
淬火于百年屈辱的熔炉,在鸦片战争的硝烟、甲午海战的悲歌里,炼就不屈筋骨;
打磨于民族复兴的征程,在建国初期的奋斗、改革开放的探索中,淬出锋利刃口;
藏锋于和平发展的诚意,在维和的蓝盔、抗疫的白甲间,传递大国担当;
出鞘于底线红线的尊严,在南海的巡航、边疆的守卫中,捍卫国家主权。
东方剑影所至,是国威浩荡的彰显,更是万家灯火的安宁。这就是中国军队:手握最利的剑,怀揣最暖的初心,把守护刻进血脉,让和平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