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的有效运用

作者

霍晓雲

甘肃省瓜州县第一中学 甘肃酒泉 736100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学生的写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素材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而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本资源,从经典文学到实用文本,都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渠道。本研究聚焦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的有效运用,为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1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的运用价值

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中容纳多元文本,涉及知识领域广泛,能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素材,在写作过程中为支撑学生阐述不同观点提供有力保障,能有效避免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此外,收录于教材内的文本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不论从主题深度还是情节架构,抑或人物塑造与细节描写,还是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都能对学生造成很好的文化熏陶,稳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结构更为严谨、逻辑关系更为缜密,学生长时间接触与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路更为清晰,确保学生的作文内容论点新颖、论证严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作文可读性。

2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的运用策略

2.1 深入解读文本,挖掘素材内涵

新高考背景下,在运用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有效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行文脉络,促使学生精准把握文章主旨。通过深入挖掘素材内涵,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文章中的情节、人物与主题,进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合理设问激活课堂氛围,“同学们,读完《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后,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什么有哪些大的感染力,为什么能如此触动人心?”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针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郁达夫笔下那些细腻的描写秋的句子划出来,有的学生找出来“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有的学生找出来“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通过认真阅读这些细腻的句子描写,进而引导学生逐渐感悟到“自然之美与心境”的素材内涵。紧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解到,“同学们,在我们写关于“自然对心灵的慰藉”的作文体裁时,可参考《故都的秋》中的描写方式,这篇课文中北平的秋景看似寻常,其实展现出无尽的魅力。”随后,教师让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仿写,将自己深入解读文本积累整理的素材内容进行有效利用,为强化学生对这一体裁的作文写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2.2 建立素材体系,便于检索运用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知识框,需参照主题、文体与时代等元素将教材文本进行合理分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科学整合,并且详细注明出处与适用话题,逐渐帮助学生构建系统且方便检索的写作素材库,为助力学生写作时能快速、精准提取运用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的作文可读性。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一课时,教师可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将课文内容与写作有机结合,通过合理设问激发学生建立素材体系主动性。“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当我们在写社会对个体命运影响这一主题的作文内容时,可从《祝福》这篇课文中找找灵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有力素材吧!”随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深入挖掘学生了解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妇女典型代表,她善良勤劳,本想借助自己努力过上安稳日子,但命运一次又一次与她开玩笑。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找出祥林嫂一次又一次命运的转折,学生们纷纷找到她丈夫去世被迫逃到鲁镇,然后她被婆婆强行抓回被卖给了贺老六,但是第二任丈夫也因病离世,她的儿子也惨遭了狼口。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被周围人的冷漠与歧视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最终绝望的祥林嫂走向了一条不归路。通过带领学生建立素材库,促使学生在创作这类作文时,可灵活调整储备知识,确保自己的作文内容论证观点深刻极具说服力。

2.3 开展写作训练,强化运用能力

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基于人物事迹、主题思想与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夯实的写作素材,再结合仿写、改写与话题拓展等一系列训练活动,以实现学生写作素材灵活运用,以及作文质量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茶馆》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抛出启发性对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茶馆》,是老舍先生所描绘出来清末民初的一幅社会画卷。这里面细致地描述了那些性格鲜明的小人物,隐藏着很多能为我们作文添彩的素材,接下来我们一起挖掘这些素材吧!”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刚刚的启发性对话展开热烈讨论。经过讨论以后,有的小组学生提出,课文中描述的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积极给予肯定,“没错,这个思路非常好,就像其中的王利发,他是一个处事非常圆滑的人,在当时那些复杂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苦苦支撑着茶馆。我们在写人物时,也可借鉴这种人物塑造方法,细致地刻画这样的小人物。”在教师讲解完以后,要求小组学生补充自己很关注的小人物,有的学生提到了热情、耐心的街头卖早餐的李大叔,有的学生提到了勤劳本分、任劳任怨的茶馆老伙计李三,还有学生提到了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流氓刘麻子。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人物塑造能力逐步提升,为应对新高考作文要求更具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作文素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学生从教材文本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将其内化,为充实学生的作文内容,促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深刻奠定有力基础。此外,这种运用方法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增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发挥积极作用,为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育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 年度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有效运用教材素材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JQ[2024]GHB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