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探析
张韶轩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100081
引言: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舞蹈演员能够在掌握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舞蹈表现力,使观众在欣赏舞蹈表演时了解舞蹈情绪,产生情感共鸣。高校舞蹈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当前舞蹈艺术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为主要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助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细致解构,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舞蹈,从舞蹈肢体动作、舞蹈艺术风格、舞蹈文化起源等方面做好细致解构,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领略舞蹈作品的深刻内涵与动作要领。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动作优美、风格显著,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时代特色,将其作为舞蹈教学案例进行细致结构,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在赏析解构舞蹈作品的同时,教师除了需要对动作进行讲解外,也需要根据舞者的肢体动作和神态分析舞蹈表现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引领。在解构舞蹈作品案例的过程中,建立学习小组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展示的舞蹈案例自行创编最佳舞蹈,要求舞蹈的造型、动作以及神态都能与作品精神内涵契合,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二、讲解配乐,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音乐是舞蹈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作品的灵魂体现,音乐与舞者肢体动作的紧密结合,向观众传递内心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则需要音乐节奏和韵律承担。因此,教师可以着重讲解舞蹈作品的配乐,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帮助学生将肢体动作融入节奏有致的音乐中。音乐节奏感强的学生,更容易理解舞蹈动作要领和神态要领,在传递舞蹈情感时风格更凸显,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讲解基本动作要领的同时,也能将每个舞蹈作品的配乐进行详解讲解,包括重要节点的音符、配乐整体节奏以及音乐旋律,从音乐讲解方面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度,增强表演效果 [1]。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利用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使不同小组选择相关的舞蹈主题,根据主题分析舞蹈音乐要领并组织表演,表演完毕后进行小组间打分,挑选出节奏感掌握最好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音乐节奏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配乐角度改善自身舞蹈动作,提升舞蹈表现力。
三、知识巩固,创新舞蹈教学理念方式
舞蹈基础知识包括动作要领、体态以及舞姿等方面,出于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目的,就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效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带领学生熟悉掌握每一个基本动作,让表演更具吸引力,从技能训练、舞蹈情感掌握两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舞蹈表现力作为一种综合概念,是舞者肢体动作、神态以及细节处理的综合体现,需要舞者从点、线、面多维角度进行动作延伸,加强美感的展现效果,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精神,能够根据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改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舞蹈肢体动作教学与内部情感抒发的紧密结合[2]。一方面,摒弃传统“一刀切”的标准教学理念,突出差异化教学,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灵活整改教学,动态跟进教学全过程。针对学生的优势以及各类特长,做好标准定位,找准前行方向,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覆盖面,也能确保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注重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灵活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引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巩固其舞蹈基础,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舞蹈作品内涵,对于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有着重要意义。
四、情感引领,提升学生舞蹈情感理解
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需要致力于作品的综合解读,明确舞蹈艺术风格以及精神内涵。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不仅在观看舞者优美的肢体动作,同时也能在动作中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以及丰富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并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提升舞蹈表现力,舞者必须深刻把握该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能够在舞蹈动作中充分投入情感,让表演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出于这一目的就需要注重情感引领,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使学生能够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舞蹈作品,从舞者动作、神态、配乐、舞种类型、舞蹈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多元立体掌握作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日常表演中抒发情感。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助力学生创意艺术表象。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生活,引入学生生活元素,帮助学生产生艺术联想,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艺术想象中获取多样的情感体验,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得到很好的情感抒发。教师应带领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变化,增强学生捕捉细微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作品情感不断完善表演细节,关注观众欣赏作品时产生的情绪变化,灵活调整表演方式,全面提升表演效果 [3]。艺术想象对舞蹈表现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学生个人情感角度出发,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提升舞者表现力,引领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艺术想象,使学生的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为学生舞蹈学习的主动长效开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不仅考察舞者的动作技巧,也需要舞者能够深切掌握舞蹈艺术风格,完善情感表现,实现与作品的情感共鸣。高校舞蹈教学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升学生舞蹈情感理解,多角度多维度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舞蹈艺术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舞蹈表现力,不仅能提升高校舞蹈教学整体治理,对于学生舞蹈学习的长效发展也有着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婵娟 , 吴毅 . 传承古典文化,展示舞蹈魅力——论非专业学生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J]. 尚舞 ,2022,(18):99-101.
[2] 张今 . 高校芭蕾基础训练课程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山西青年 ,2024,(10):142-144.
[3] 孟诗瑶 , 陈岩 .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创新性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3,(20):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