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情绪健康调节的案例分析

作者

邱金芳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十一小学753000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情绪健康的必要性

小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后,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有显著不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极易使学生的情绪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坚持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首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做好情绪健康管理。

小学阶段的教师要着重关注的两点是情绪和情感。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阶段性与连续性。具体表现在从幼儿期到儿童期的过渡。三至六七岁处于幼儿期,此时的仍然处于口头言语和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幼儿没有高度的自我意思及道德观念,一切依据本能行事。六七岁至十二岁为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在这一学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儿童言语方式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此时他们的思维方式虽然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撑,但是思维方式却开始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进步或许因个体差异而有些缓慢,但是变化却是日新月异。[4] 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集体活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提高,对自我有了一定的评价。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开始从直观具体、比较肤浅逐步过渡到较抽象的、较本质,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是否统一的角度来评价道德行为。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中,要着重关注情绪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关于情绪健康案例简介、策略及思考

在心理学中,有一类情绪状态叫做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或感染性)和长期性,(或持久性)等特点。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个体对待周围事物的做法和情绪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沾染上情绪的色彩。严重者甚至会被情绪所主导。[3]

教师在小学生情绪健康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情绪的调节,具体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角度等方法,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例如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转移注意,意志调节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调节自我。管理情绪,做好情绪调节。[1] 下列案例中两位同学,因消极心境的影响,难以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对此,教师根据其不同的情况给与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案例一:又带一年级,我班的一个小男孩拒绝在我校上学,爷爷或奶奶前脚送来,这个小男孩后脚就跑出了校门。几个老师或保安轮流往教室送。每天这个小男孩都会找不同的借口、理由要回家。

“我要上厕所。

“我带你去。

“我不去,这儿的厕所太臭了。”

这是保安和小男孩的对话。

“我要回家拿水彩笔。”

“你不是有彩铅吗?

“我就要拿水彩笔,我不要彩铅。”

诸如此类的理由每天都有,真正原因是小男孩不想在这儿上学。

实在没办法,我让这个小男孩的奶奶每天来陪着。可是奶奶坐在教室里,影响老师上课,坐在教室外面,小男孩不允许。好说歹说,奶奶坐在了教室外面。而且奶奶坐的位置必须是小男孩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小男孩终于坐在了课堂上,我可以舒一口气了。可是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奶奶身上,眼睛死死盯着门外的奶奶,不许奶奶离开他的视线半步。课堂上老师讲的是什么,他一概不知道。所有的课都是这样,因为这样闹腾着不肯上学,他家中的生意也无法照顾,他的爷爷也因此失去了刚刚找到的工作。

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一直在找解决事情的突破口。首先,我主动找到了孩子的奶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 在和他奶奶的交谈中我知道了原因。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属于另一所小学的片区,因为某些原因,他没有进入那所小学 , 与他一起上幼儿园的孩子都进了那所小学,而小小年纪的他也从幼儿园同伴的口中听说现在的学校不好,所以从心底里,他排斥这所学校。另外,这所学校没有他熟悉的环境,没有他认识的小朋友,没有熟悉的老师,一切都很陌生 , 于是他每天都焦躁不安、无所适从,所以就闹着回家。

解决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我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有义务和责任帮助这名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 , 逐步培养他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 让他从心底里真正认同现在的这所学校,喜欢这所学校 , 每天能开开心心的主动来学校上学,而不是家长逼迫着他上学。最佳方法是找一个情绪转移的切入点。

这样的情况过了一个星期以后,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有一天大课间,我发现他手里拿了一个沙包,心想,应该有机会了,于是就走过去温柔地对他说:“我跟你玩沙包行不行?”他勉强同意了 , 我又说:“打沙包需要三个人,我们再找一个人行不行?”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同意了我的提议。就这样,我们三人玩起了沙包, 笑容也终于出现在了他英俊的小脸上。中午放学,破天荒的,他头一次没有盯奶奶在哪儿,而是跟和他一起玩沙包的同学说起了话。我也有意安排别的小同学找他玩。就这样过了一天、两天,他不再闹着回家,终于融入到了班级中,和其他小同学一起能正常上学了,他的奶奶也不用每天来学校陪读了。两星期过去了,这个小男孩不但融入了我班这个大家庭,而且还非常让人喜欢。

几年后,在他的爷爷病重必须转回老家安徽上学时,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奶奶告诉我,他喜欢这里,舍不得这里的老师和同学。

总结反思:在小男孩的问题上,我采用了情绪调节中的情绪转移法。我抓住他拿沙包这个机会,和他玩打沙包,邀请同学和他玩打沙包,拉近了与他的心里距离,让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和同学们的玩耍中,让他感到在一个新的环境也会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老师也会关心他,消除了他不安的情绪。

案例二:接了一个新班,有一个爱哭的女生让我头疼不已。她哭时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哭起来没完没了。让她哭的原因各种各样,有时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有时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有时在我看来不值得计较的话或事,对她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老师,某某哭了 .”我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有时在课堂上,我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让她泪流而下,如果她哭起来,全然不顾我是否在讲课,不但影响其他学生听讲,而且影响我上课的情绪。不哭的时候,也见不着她的笑容。下课后,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听不见她和同学的欢声笑语,操场上也看不见她和同学玩耍的欢快的身影,写在她脸上的永远都是悲苦。后来,从她的作文中我知道了原因,在她小的时候父母离了婚,于是她就有了爱哭的习惯。

解决方法: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我想: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现在这名学生心理上出现了的问题,我是她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有义务、有责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及时的疏导,及时帮助她调整心态,让她能以一种健康的、阳光的心理正常生活,正常学习,而不是用不耐烦的语气去伤害她。于是我一直在寻找着突破口。

在她又一次趴在桌子上哭了整整一节课后,我趁着办公室没人把她叫到跟前,等她心情平复之后,一改以往不耐烦、焦躁的语气,用温柔的语调心平气和的对她说:“老师想和你谈谈。”她头也不抬,特别抵触的回了一句:“我不想说。”我没有生气,摸着她的头说:“xx,老师每天要面对50 多个学生,除了处理班中发生的事情,还要批作业,写教案,我的事情非常多。看到你哭,有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对你说话时语气太重,老师做的不好,希望你能理解老师,一节课才40 分钟,老师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着急呀。”在和她交谈的十几分钟里,基本上我在说,她只是用“嗯”回应我,没想到我结束谈话后,她给我鞠了一躬,抬头看着我,真诚的说了句:“老师,对不起。”我有些发愣,但是没有反驳,也没有打断她。她停顿了一会,开始诉说自己的心事,讲述爸妈离婚后她的痛苦,大人之间的事情她没法干涉,每天只能以泪洗面。一通讲述后她渐渐停止了哭泣。过了一会,他主动告诉我她觉得自己这会好一些了。我告诉她,大人之间的事情不是她的错,但是她每天都很伤心,很伤害自己。她可以试着尝试和他人一起玩,融入集体生活可以让心情更好一些。

和她交流之后,她再没有哭过。之后只要有时间,我常常开导她、鼓励她,不断与她谈心,让她对我宣泄自己的不快。渐渐地,笑容在她的脸上绽放。教室里,能听得到她与同学的欢声笑语;操场上,能看得见她和同学玩耍时欢快的身影;课堂上,那个一直低着头,满脸写着“忧郁”二字的女孩不见了,她变成了一个爱说、爱笑,阳光的女孩。

总结反思:在帮助这名女生管理情绪的过程中,我运用宣泄法,让学生适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自己的不良情绪对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久而久之,健康的情绪主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待问题也更加积极乐观。

班主任工作,不但要耐心,还要细心。老师的关心、关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老师主动与家长、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用真诚的心去关怀、去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用爱的情感去感化、逐渐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状况,才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关于情绪管理中情绪调节的心得

学生的成长,老师不光要抓好他们的学习,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成长、心理健康,更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只有在真诚关爱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情绪调节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学生心理健康了,才能够很好的接纳自己的现状,不再苛求自己,不为情绪所控制,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角度,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解释。因此,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健康的情绪。[2]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了解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用真诚的态度,平和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关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心、真诚,学生才会信任你,信服你。[2]

再次,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于正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状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同时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不良情绪有所了解,通过实际锻炼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学生只有各方面全面发展了,这条小龙才会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张伟伟 . 德育教学中如何做好小学生的情绪管理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5,(03):73-75.

2. 郑州 . 浅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N]. 安徽科技报 ,2024-12-27(015).DOI:10.27992/n.cnki.nahkj.2024.000582.

3. 王旸 . 学会情绪管理,实现健康成长— —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25):126-128.

4. 陈允成等著,何洁,徐林,夏霖译. 教育心理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作者信息:邱金芳,女(1971.9),汉族,籍贯宁夏石嘴山市,大专,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地址: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