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数”赋能 构建高效课堂
尹梅
巴南区界石镇桂花小学校 重庆市巴南区 401320
一、案例概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坚持传统语文教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路径,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了新视角。
二、具体做法
(一)课题导入,明确主题
1.设计古诗接龙活动,激活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已学习过许多古诗,也能背诵不少古诗,那今天点进自主学习板块,和智慧AI进行古诗接龙PK,同学们有自信吗?
生:有。设计古诗接龙活动激活探究
观察学生的回答和学生的情绪变化,笔者先是播放古诗学习包课件,留出7~8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且注意力集中地完成已学古诗回顾。而后展示提前设计的AI角色,导出“古诗接龙”活动,增强学生情境化学习的沉浸感与在场感,让学生和AI进行限时3分钟的PK赛。
AI:牧童骑黄牛,________。
生:歌声振林樾。
AI:小娃撑小艇,________。
生:偷采白莲回。
AI:__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古诗中都涉及什么主题或者元素了吗?
生:都和童年有关。
师:但它们却是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不同童年描写。接下来我们新学习的几首古诗也是童年主题的,同学们期待吗?
生:期待。
笔者一边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与单元导读语相关的图片,一边让静态的图片逐渐变成会动的微动画。
2.进行信息化单元导读,技术赋能
以出示图片、微动画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单元导读为基石,笔者配合手势让学生细化观察单元目录,继而回到第1课时《古诗三首》,尝试对诗词描写的画面进行想象。
师:围绕“童年”主题,这个单元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生:三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和口语交际等内容。
师:同学们对哪一部分内容最感兴趣?
生:《古诗三首》。
师:是因为之前的古诗接龙吗?
生:对,不过这几首诗描写的是乡村儿童生活,跟随诗词内容对其描写的画面进行想象,更容易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的童年往事。
生:好。
(二)细读古诗,整体感知
1.设计古诗对对碰游戏,反馈预习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预习了《古诗三首》,并尝试录制自己朗诵古诗的视频,上传于平台。现在来看一看大家的预习成果吧。
笔者在多媒体设备上出示以填字为主要形式的古诗对对碰游戏,点名几名学生,花费3~4分钟时间驱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把诗词内容与屏幕显示的画面联系在一起,无痕实现师、生、机三方协同。
测试完毕,笔者不直接告诉学生填字准确率,而是让学生使用平板显示的图表和数据,检查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2.引领学生精读诗词,加深理解
师:经过上述环节,有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四时”和“杂兴”二字的含义?
生1:四时就是四季的意思,春夏秋冬。
生2: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前我不理解什么是杂兴,但是在读诗的同时,又搜了一些相关资料,现在我很确定杂兴是很多兴致的意思。
生3:……
师:该诗和四年级学习过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有何不同?
学生原本兴奋的讨论情绪开始转变,笔者顺势使用希沃白板出示旧知,以新旧衔接的方式,一边帮助学生复习已学习过的知识,一边引导学生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进行勾连,细化分析两首诗作的不同之处,由此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向诗词内化的更深处迁移。
3.应用人工智能答疑,辅助学生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了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吗?
生:了解呀,他是宋代的,写过不少诗。
师:还有别的吗?
生:没有…了吧…
观察到学生的疑惑,笔者询问学生:“想要了解更多的作者信息,同学们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请教AI助手。有哪位同学知道如何请教AI助手吗?”
以此为契机,学生试图与AI助手进行互动,并点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库,以“范成大”为关键词完成检索。
生1:范成大创作的诗词几乎都与乡村田园生活相关。我们本课学习的他的代表作就是其一,只是不查不知道。《四时田园杂兴》居然有60首之多。
生2:和范成大一样,许多知名诗人的好作品也都与乡村田园生活有关,且创作背景较为相似。
生3:以提问的形式请教AI助手,它直接为我展示了许多同范成大一样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让我对田园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是写夏天的景与事,换一个诗人就能写出不一样的风格与情感。
生4:……
4.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学习掌握多音字
师:请同学们花费4~5分钟的时间,依次朗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比较这几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乡村田园图,然后批注自己不甚理解的字或者词。
生:《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使用的“供”字让我迷惑了,难道它是一个多音字?
师:那同学们不妨请教AI机器人,看一看自己的怀疑是否是正确的。
学生点进数字人互动板块,向AI机器人提问。借助其提供的注释和音标,跟读四声“gòng”。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那这首诗里还有其他的多音字吗?”“《稚子弄冰》里的“当”也是多音字?”“《村晚》里的“横”也是多音字?”以此不断与AI机器人深度互动,巧妙利用在线字典和精准读音,找到古诗朗诵的情感基调,最终反复朗诵古诗词,感受作者通过田园生活描写所传达的思念之情与真诚赞叹。
三、案例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愿意通过自己的话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情感转化传递。因此,笔者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基础,意识到学生信息接收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的变化,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将所教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童年主题相关联,直接从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层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文本,同时方便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与网络学习资料和AI助手等进行互动,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思维中解脱出来,投入“可视化”的深度学习领域,将原本不易理解的古诗词内容变为画面、场景,重新走进古诗主题,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审美能力。只是,借助数字化资源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启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切忌从原本的教师“一言堂”变为数字化“大漫灌”,信息技术与网络学习平台始终应以服务教学而存在。可见,为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声画化结合的学习模式下真正意义上掌握语文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融入语文课堂的尺度与深度,侧重通过数字化工具表现具有“童年特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理解、欣赏、察觉、判断等,获得极具童真童趣的审美体验,进而丰富情感体验,既了解所学习内容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的艺术性,又通过所学内容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文明,潜移默化增强文化自信,走在发展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