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路径研究
贾月伟
中共廊坊市委党校
一、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重要性
(一)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边界,使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呈现出显著差异化特征。一是传播速度“瞬时化”,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可在几分钟内通过用户转发形成“病毒式扩散”。二是内容形态“碎片化”,网民更倾向于通过短文本、表情包、短视频片段等形式获取信息,此类内容易因断章取义引发认知偏差。三是舆论场域“多极化”,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境外舆论场相互交织,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刻意放大负面信息,甚至编造谣言。四是公众参与“互动化”,网民通过评论、弹幕、话题讨论等方式深度参与舆情进程,其观点与情绪可反向影响舆情走向。
(二)舆情引导与思政工作的内在关联与交互逻辑
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并非独立存在,二者在目标、功能上存在高度契合,形成紧密的交互逻辑。从目标同向性来看,二者均以“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共识”为核心目标。从功能互补性来看,舆情引导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靶向场景”,思想政治工作为舆情引导注入“价值内核”,单纯的舆情回应只能解决“信息差”问题,而思政引导能从思想层面化解负面情绪。从交互逻辑来看,二者形成“突发事件触发→舆情数据反馈→思政内容定制 $$ 引导效果评估→策略动态调整”的闭环。
(三)二者融合的重要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是应对复杂挑战的必然选择。其一,这是破解舆情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单一的舆情管控易引发公众抵触,单纯的思政说教则难以回应实际关切,二者融合可实现“信息回应 + 思想疏导”的双重效果。其二,这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路径。传统思政工作多以“课堂讲授”“文件学习”为主,在突发事件场景下易显得“脱离实际”,而与舆情引导融合后,思政工作可嵌入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变“被动说教”为“主动回应”。其三,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重大突发事件若处置不当,可能导致公众恐慌、社会秩序混乱,二者融合可及时化解矛盾,如洪水期间,官方通过“救援进展直播 + 抗灾典型宣讲”的融合模式,有效稳定了公众情绪,为救援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中的核心问题
(一)主体认知失位:二者被视为“两张皮”
部分治理主体对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认知存在偏差,将二者割裂看待。一方面,缺乏协同意识,不少基层单位认为“舆情引导是宣传部门的职责,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委部门的任务”。另一方面,行动脱节严重,常出现“重舆情管控轻思政引领”或“重思政说教轻舆情回应”的倾向。部分地区为快速平息舆情,采取“删帖、禁言”等简单粗暴的管控方式;另有部分地区过度强调思政宣传,发布大量“口号式”内容,却未回应公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导致思政工作沦为“形式主义”。
(二)信息传递滞后:错失引导良机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发酵速度远超传统媒体,而当前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导致二者融合难以抓住“黄金引导期”。一是响应流程繁琐,多层级流程耗时较长。二是内容适配不足,官方发布的信息多为“公文式”通稿,缺乏对新媒体传播特点的适配,导致信息难以快速触达普通网民,形成“官方信息滞后、民间舆论先行”的被动局面。
(三)技术应用不足:精准融合缺乏支撑
当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制约了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融合。首先,监测技术单一,多数地区仍依赖人工监测舆情,导致难以全面捕捉舆情动态,错失了早期引导机会。其次,精准推送缺失,未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舆情- 人群”匹配模型,思政内容推送缺乏针对性,导致内容传播效果不佳。最后,智能工具缺位,缺乏AI 智能问答、虚拟宣讲等工具,无法实现实时化、规模化引导。
(四)协同机制缺失:联动效率低下
跨部门、多主体间的协同机制缺失,是制约二者融合的关键瓶颈。其一,职责划分模糊,宣传、思政、应急、网信等部门的协同职责未以制度形式明确,导致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易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负责”的现象。其二,缺乏统一平台,各部门信息数据不互通,形成“数据孤岛”。如应急部门的救援进展信息未及时共享给宣传部门,导致舆情回应缺乏事实依据。其三,考核机制偏向,现有考核多单独评价“舆情处置成效”或“思政工作成效”,未将二者融合效果纳入考核指标。
三、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路径
(一)技术赋能:构建精准化融合支撑体系
技术是实现二者精准融合的核心支撑,需通过大数据、AI、新媒体平台优化,提升融合的精准性与效率。一是大数据驱动精准定位,建立“全维度舆情监测模型”,整合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新闻网站、小众社群等多渠道数据,实时捕捉舆情热点、敏感人群、情绪倾向。同时开发“舆情 - 人群”匹配算法,根据受众特征推送适配内容。二是AI 工具提升引导效率,针对高频疑问实时自动回复,同步嵌入思政理念;打造“AI 虚拟思政宣讲员”,通过虚拟形象在短视频平台开展宣讲。三是优化新媒体融合平台,搭建“一站式协同平台”,实现宣传、思政、应急等部门数据互通、实时联动;同时创新内容形态,将思政内容转化为短视频、漫画、互动H5 等,提升传播效果。
(二)制度优化:完善常态化协同保障机制
制度是确保二者融合常态化推进的关键,需通过组织架构、处置流程、考核机制的优化,为融合提供保障。一是建立跨部门协同组织架构,由党委统一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宣传部门负责舆情监测、信息发布与平台管理;思政部门负责定制思政内容、开展思想引导;应急部门负责提供事件处置进展与数据;网信部门负责管控网络谣言与负面信息;同时根据突发事件等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制定分级响应制度,确保协同效率。二是规范标准化处置流程,设定“快速响应时限”,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30 分钟内启动协同小组、1 小时内发布首条权威信息、3 小时内推出首批思政引导内容”,压缩响应时间;制定“内容协同规范”,要求舆情回应内容必须包含思政价值导向,思政内容必须结合舆情热点,避免“两张皮”。三是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构建“融合效果考核指标体系”,从舆情平息速度、公众情绪改善程度、思政内容传播力(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社会共识凝聚度(正面评论占比)等维度设置指标,对因部门协同不力导致舆情失控或思政引导失效的,相关部门共同承担责任,激发协同动力。
(三)主体协同:凝聚全员化融合参与力量
二者融合需打破“政府单一主导”模式,凝聚官方、社会、公众多主体力量,形成“全员参与”的融合格局。首先,强化官方主体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需发挥“信息权威发布者”与“思政引领主心骨”作用,通过政务新媒体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增强公信力。其次,激活社会主体的补充作用,主流媒体需开设“舆情热点思政解读”专栏,邀请专家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情绪,结合案例传递主流价值观;高校、公益组织需发挥专业优势,高校可组织学者开展舆情与思政融合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公益组织可在一线救援中同步开展思政宣传。最后,引导公众主体的自治作用,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成为“融合传播使者”,筛选在新媒体平台有影响力、价值观正向的博主(如科普博主、本地博主),邀请其参与舆情回应与思政宣传,如让本地博主实地探访救援现场,通过直播传递真实信息与正能量;同时鼓励普通网民参与内容创作,发起“我的抗灾故事”话题,引导网民分享身边的正向案例,形成“官方引导 + 民间参与”的良性互动。
作者信息:贾月伟,讲师,邮编 065000。该文为 2025 年度廊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FSZKT-2025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