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任倩
西安航天弘发实业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产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已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 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育人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塑造深度融合。西安航天技工学校承担为航天事业输送后备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育全过程,既关乎学生个人成长,也关乎为航天事业输送高素质后备技能人才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西安航天技工学校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线上平台共随机发放问卷 714 份,回收有效问卷 714 份,有效回收率 100% 。问卷覆盖全校各年级,其中男生占比78.15% ,女生占比 21.85% 。问卷设计涵盖基本信息、认知状况、教育教学评价、实践体验、个人发展等多个维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出当前学生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总体积极,但与航天特色结合不够深入。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有基本把握,最先联想到的三个关键词是“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和“一丝不苟”,这与航天精神高度契合。高达 91.88% 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航天领域特殊性方面, 74.79% 的学生选择了“对精度的极致追求”, 60.5% 的学生选择了“对安全的绝对敬畏”。然而高达 83.19% 的学生反馈对航天情怀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情感共鸣和深度理解。
二是学生认同“工匠精神”的实践价值,但自身投入与毅力尚显不足。在行为倾向上, 68.77% 的学生“非常认同”把简单事情重复做好、做到极致是事业基石的观念, 77.03% 的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时会“反复检查修改,力求最好”。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存在差距:仅有 37.68% 的学生每天课余花费 2 小时以上提升技能,有近 30% 的学生投入时间在1 小时以下。在技能学习倾向中,虽有 53.5% 的学生选择“反复练习,直到完美”,但仍有 40.2% 的学生更倾向于“尝试新方法”,另有 6.3% 的学生满足于达标或容易放弃。这反映出“知”与“行”之间存在落差,部分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是学校培养体系初见成效,但在系统性、深度和评价上存在短板。70.87% 的学生反馈专业课教师“经常强调”规范、质量、安全等“工匠精神”内涵, 86.69% 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贴合企业需求, 61.34% 的学生对实训设备表示满意。但高达 73.67% 的学生认为现有考核方式仅能“部分评价”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忽视了对过程、态度、精神层面的综合评估。虽然有 84.73% 的学生有敬佩的榜样,但其中一半反馈“了解不多”,榜样教育的深度和感染力有待加强。 62.04% 的学生认为在校企实践基地“收获很大”, 75.91% 的学生渴望“更多深入企业的实习机会”,反映出学生对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认可,但管理精细度仍需提升。
四是学生职业规划清晰,对航天事业抱有较高热情,但存在现实顾虑。就业前景方面, 80% 的学生对专业就业“充满信心”或“比较有信心”。高达 63.03% 的学生希望进入航天系统工作,展现了强烈的行业归属感。 62.04% 的学生表示愿意从艰苦的一线岗位做起。此外,还有 32.77% 的学生态度为“可以考虑,但要看薪资待遇”,反馈出对现实待遇的合理关切。在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61.34%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熟练度与精度”,远超选择“工匠精神认同与实践”的比例,这表明学生更关注“硬技能”的提升。
四、当前工作的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学校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以下方面不足:一是融入深度不足,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和技能层面,与“航天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结合不够深入;二是实践转化乏力,教学与实践环节对“追求极致”强调多,但帮助学生克服枯燥、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不足;三是榜样教育浮于表面,缺乏深度互动;四是评价机制不健全,无法科学衡量“工匠精神”的养成程度;五是校企合作需深化,企业师傅传授职业精神缺乏制度性设计与激励。
五、对策与建议
1. 构建具有航天特色的“工匠精神”课程体系
开设《航天精神与工匠传承》必修课或系列讲座,系统讲解航天事业发展史、典型人物案例、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将航天领域的“质量归零”等独特方法论融入专业课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航天标准就是“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
2. 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与考核新模式
在实训中推行“项目导师制”,模拟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质检流程,对作品的评价不仅看“是否合格”,更设立“优秀”等级,激励学生追求极致。开发“工匠精神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协作、创新、精度等过程性表现,纳入综合成绩评价。
3. 深化情感共鸣式的榜样引领活动
在“事迹报告会”形式的基础上,开展“我与工匠面对面”沙龙、参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活动,让学生与榜样深度交流。组织学生采访航天厂里的老师傅,在采访交流中感悟精神。设立“校园工匠”评选制度,表彰身边榜样,让模范变得可亲、可学。
4. 推动文化共育型校企深度融合
与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明确企业师傅不仅传授技能,更有传承精神的“育人”职责,并给予相应激励。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同学们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 聘请企业大师、技术能手作为“德育兼职导师”,定期来校授课、指导。
5. 营造无处不在的校园工匠文化氛围
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宣传栏等阵地,持续宣传“工匠精神”、“航天精神”。在实训场地、教学楼走廊悬挂航天功勋、大国工匠的画像和语录,布置学生优秀作品展柜,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持续举办技能大赛、创新竞赛,并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文化品牌,赋予优胜者最高荣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西安航天技工学校的学生对“工匠精神”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要真正培养出符合航天事业要求、具备深厚“工匠精神”的优秀技能人才,必须推动育人体系从“知识技能传授”向“精神品格塑造”的深层转变。未来的工作应聚焦于“深化内涵、创新实践、健全评价、深化合作”四个核心,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将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内化为职业习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 高越 .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9):110-114
[2] 曾毅,陈藏 .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机理 [J]. 汽车维修技师,2025(8):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