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构建与量表编制研究

作者

宋宾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引言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正持续重塑高等教育生态格局[1]。教师作为教育的首要资源,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路者”和“排头兵”,如何切实提升数字时代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 [2]。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素养水平是教育数字化进程的真实反映,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优化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深度[3]。然而,由于体育教学特有的身体实践性、场地开放性及技能传授的即时性等特点,使其数字化转型进程相对滞后于其他学科。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关注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或数字素养,但始终缺乏兼具通用性与学科特异性、科学性与操作性并重的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与测量工具,导致无法对教师数字素养水平进行精准诊断和有效引导。因此,构建契合体育学科特色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并研制科学可靠的评价量表,不仅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科学研判,更是破解数字化转型瓶颈、驱动体育教学整体变革的关键举措。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国际数字素养框架,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明确界定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相应测量量表,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与评价提供相关参考。

1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重构

1.1 从技术辅助到教学革新的角色演进

数字素养已超越基础技能范畴,成为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的核心能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数字技术承担着内容重构者、方法创新者与评价变革者的多重角色。具体而言,教师通过视频分析系统、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VR)技术等数字媒体,可实现运动技能的结构化解析与多角度演示,显著提升技术传授的精确度与直观性。同时,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教师能够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时空边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更重要的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使教师能对学生体能数据、运动表现进行量化评估与动态追踪,推动教学评价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

1.2 职业发展中的赋能机制与路径突破

数字素养已成为体育教师实现专业跃升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通过提升教学效率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更为其开辟了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 [4]。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教师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甄别与利用国内外前沿学术资源,借助数字工具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同时,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教师在教育技术改革中的参与度与主导权,这对教师职业发展轨迹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研究指出,数字素养正在重塑体育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使其从传统的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环境设计者与教育创新引领者[5]。

1.3 对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多维促进

体育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产生多维度积极影响。在数字化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接触丰富多元的优质体育资源(如顶级赛事视频、名师教学课程、个性化锻炼方案),从而激发深层学习动机。通过交互式数字体验与智能化运动设备,学生可直观理解运动原理,实时监控心率、速度等运动数据,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整,培养科学锻炼习惯与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数字化学习体验不仅促进运动技能掌握与体能增强,更对塑造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信息素养与数字公民意识产生深远影响。

表 1 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多维价值

2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困境与影响因素

2.1 非均衡化发展现状与区域差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呈现显著的“非均衡化”发展特征。部分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的教师已逐步从工具性使用迈向深度融合与创新阶段,能够熟练运用MOOCs、微课、云平台等多种形态开展体育教学,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的教学应用。然而,多数普通院校及中西部地区教师数字素养仍停留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操作基础办公软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未能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实践教学核心环节。这种区域间、校际间、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数字化的整体推进效能。

2.2 多维困境交织的实践挑战

高校体育教师在提升数字素养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意识与动力困境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技术存在畏难情绪或抵触心理,认为数字化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实践性、身体性特质存在内在张力,缺乏应用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中未接受过系统、前沿的信息技术培训,尤其缺乏针对体育学科特色的定制化培训,导致知识体系老化与技能操作生疏。此外,资源与环境困境问题也是制约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部分院校体育教学专用数字化设备(如智能体能测试仪、运动影像采集与分析系统)配置不足,软件平台支持乏力,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体系。

2.3 内外联动的因素影响机制

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因素构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内因层面包括教师个体的技术接受度、创新变革意识、持续学习能力及专业发展期望等心理和行为因素。外因层面则涵盖学校重视程度、制度激励措施(如将数字素养纳入考核评聘)、硬件资源配置、系统化培训体系设计以及组织学习文化的营造。此外,国家教育政策导向、行业标准规范、数字文化建设等宏观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与形塑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影响体育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生态系统。

3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

3.1 国际数字素养框架的比较与借鉴

欧盟《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将数字能力划分为专业学习、数字资源、教与学、评估、赋能学习者、促进学习者数字能力六个领域[6];西班牙《教师通用数字能力框架》则聚焦信息与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与问题解决五个维度[7];挪威《教师专业数字能力框架》特别强调学科技能、伦理准则、教学论指导等七个方面[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则从理解 ICT、课程与评估、教学法、应用、组织与管理、专业学习六个角度构建能力体系[9]。

我国 2022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描述了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 110] 。2024 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维度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11] 。这些框架为本研究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2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量表编制

在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时,综合借鉴国际数字素养框架的共通要素,紧密结合体育教学的身体性、实践性特点,确立了五个核心维度,分别为数字化意识与认知、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应用与评价、数字化安全与责任、数字化专业发展与创新实践。

量表编制遵循科学流程:(1)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推导建立初始题项库;(2)邀请体育学、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对维度和题项进行评议与修正,确保内容效度;(3)进行小范围预试施测,通过项目分析剔除区分度不足的题项;(4)大规模施测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并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评估信度水平。基于上述过程,最终形成包含 5 个维度、40 道题项构成的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量表初始题项库,见表 2

表 2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量表初始题项库

3.3 循环递进的四阶实施模型

为确保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研究设计了“评估 - 诊断 - 培训 - 改进”的循环递进路径 [12]。首先通过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教师自评和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其数字素养水平;接着基于评估结果进行精准分析,识别个体优势与短板;然后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通过课程培训、工作坊、专家指导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干预 [13 ;最后经过周期干预后再次评估,检验干预成效,并根据干预结果动态调整发展方案,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这种设计将评价从单一的测量工具转变为推动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持续发展的动态支持系统,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与形成性作用。

4 讨论与实施建议

4.1 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并重

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量表中的数字化意识与认知、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应用与评价、数字化安全与责任、数字化专业发展与创新实践核心维度全面覆盖了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中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与专业发展关键指标,同时还强化了体育教学特殊性能力要求,如在“数字化教学应用与评价”维度中,特别强调运动技能分析、差异化体育教学指导、体育学业数据分析等题项,这与体育教学的身体实践性和技能导向性高度契合。

此外,提出的“评估 - 诊断 - 培训 - 改进”循环递进模型,将评价从单一的测量工具转变为推动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持续发展的动态支持系统。这种设计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形成性评价理念高度一致,同时为改变当前体育教师数字素养“非均衡化”现状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4.2 多层次协同的实施策略

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落地应用,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应将数字素养核心维度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考核体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14]。高校机构应依托量表定期开展普查或诊断性评估,精准把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状况与个体差异,并据此开设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课程和工作坊,特别是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教学方面提供专项支持 ⌊15⌋ 。对体育教师个体而言,可基于评价结果明确自身数字化教学优势与不足,激发提升数字素养的内在动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机会。

4.3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研究为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提供了初步理论框架与测量工具,但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虽然初步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量表》初始题项库,但其信度与效度有待在大样本调查中进一步验证,未来需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抽样测试,对量表进行修订和优化。其次,未来研究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深入探究各维度数字素养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运动技能习得效果之间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制,从而更精准地指引发展方向。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课堂行为分析、教学视频智能评估等 AI 技术辅助体育教学评价,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与分析的智能化,是未来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这些技术进展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方式与应用场景,需要研究持续关注与跟进。

参考文献

[1] 张琪 , 王冬 , 谢忠新 . 教育强国背景下智慧教育区域发展变革与时代路径— —基于 9个国家级新区的调研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5,(8):41-49+57.

[2] 宋宾, 刘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省 509 名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调查的实证分析 [J]. 学报 ,2024,26(2):118- 123.

[3] 石云飞 .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D]. 武汉体育学院 ,2025.

[4] 马兰 , 张增田.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43(4):1- 7.

[5] 刘邦奇 , 尹欢欢 , 张亦梅 , 等 .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常模与网络分析研究 [J]. 开放学习研究 ,2025,30(02):33- 44.

[6] European Commission's Joint R esearch Centre.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Dig

C ompEdu[EB/0L].(2017- 11- 29)[2023- 10- 13].https://ec.europa.eu/ irc/en/digcompedu/framework.

[7] R eferNet Spain. C ommo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0L].(2017- 10- 24)[2023- 10- 13].https://www.cedefop.europa. eu/en/news/spain- commo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teachers.

[8] K ELEN T R I M,H ELLAN D K ,AR ST O R P A- 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OL].(2017- 07- 08)[2023- 10- 13].https://www.udir.no/in- english/professional- digital- competenceframework- for- teachers/.

[9]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 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 O IC 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0L].(2018- 05- 16) [2023- 10- 13].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1347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 [EB/OL]. [2023- 03- 21].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11] 本刊编辑部 .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之道——2024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行会议综述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30(3):37- 42.

[12] 李芳 . 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与路径选择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5,45(9):74- 88.

[13] 李玉洁 . 数字化时代乡村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33(7):298- 301.

[14] 于萍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J].行政科学论坛 ,2025,12(5):76- 80.

[15] 刘邦奇 , 尹欢欢 .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场景与评价反馈机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34(7):23- 31.

作者简介:宋宾(1994- ),男,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