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学背景教师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适应性研究

作者

刘翔宇

东新大学 韩国全罗南道 58245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承载着艺术技能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背景教师由于具备教育理论、教学心理和课程设计的优势,在艺术教育课堂中展现出独特的教学潜能。然而,由于缺乏深厚的艺术专业训练,他们在艺术教育课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适应性挑战。如何在保持教育学优势的同时提升艺术专业素养,成为教育学背景教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美术书法方向为切入点,系统探讨教育学背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学适应性策略,以期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教育学背景教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具有教育学背景的教师在高校艺术教育里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他们不仅担当着知识的传递者角色,更是学生艺术素养与教育观念的引导者,凭借教育学背景,可在教学时重视学习规律、心理发展及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在艺术学习进程中培养出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探索能力。他们于课堂组织和课程设计中,更突出科学性与系统性,可把艺术教育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有效融合,助力教学目标多层面实现,这类教师还需发挥桥梁功能,不仅要持续增强自身艺术专业素养,填补专业实践的短板,又要把教育学优势转化为艺术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二、教育学背景教师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适应性策略

(一)强化艺术专业素养的提升

拥有教育学背景的教师要把提高专业素养作为适应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需借助成体系的继续教育与学术研究来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像报名参加高层次的书法、美术专业课程、研修班,或者开展相关方向的学术学习;另一方面需将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主动参加展览、研讨会、艺术社群,还可拜师艺术家参与工作坊或进行实践创作,借由“做中学”提升技法与美学判断能力。高校应给予教师带薪进修、外出采风以及校企合作的契机,鼓励教师借假期到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遗址开展艺术方面的调研,进而提高艺术史认知与文化领悟,借助这些途径,教师可在保有教育学优势的基础上,渐渐构建稳固的专业身份与艺术涵养,为课堂教学给予更坚实的专业支撑。

(二)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搭建跨学科教学模式是让教育学背景教师发挥专长的核心,教师需积极把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艺术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出既尊重艺术实践又合乎学习规律的教学流程,就像在书法临摹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注意力分配和记忆编码的规律分阶段开展示范、分解练习以及自主模仿活动;开展创作教学时引入聚焦创造力培养的任务型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利用多样化媒介,促使学生进行多次试验与总结反思。跨学科设计需重视课程资源整合,和美术学院、历史系、文学系等构建合作机制,实施联合课程及项目式学习活动,运用多元评价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成长,这类模式不仅可发挥教育学教学设计的优势作用,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审美与批判性思维水平,跨学科模式应着重教师自身的持续专业成长,倡导教师申请跨学院课题与教学改革项目,借助案例研究评估教学设计成效,利用行动研究手段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构建可推广的课程范式。

(三)创新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

具备教育学背景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上有着先天优势,应将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及合作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到艺术课堂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和探索的积极性,具体操作可借助问题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在历史语境或现实主题下开展视觉观察与材料实验;运用分组课题探究模式,将技法训练与主题创作相整合,设定阶段性成果展示及同伴反馈机制,推动生成性评价;教学方法上整合示范教学与启发式引导,教师既呈现技法要点,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展现。依托数字化工具以及混合式教学平台,教师可拓展课堂时空范围,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成长档案,方便长期追踪学生成长并开展过程性评价,以此营造更具活力与适应性的艺术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实施方面,提议设置工作室课程与分层教学单元,为不同基础学生设定分阶段目标,通过定期工作汇报与公开评议促成常态化教学反馈,聘请驻校艺术家及行业导师进行评议,能切实弥补教师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适应性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搭建一个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并重的多元评价架构,融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构建动态且具形成性指导价值的评估机制,书法教学里,评价指标应涉及技法掌握、笔法稳定性、临摹与创作能力、学习态度及练习轨迹等维度,借助定期过程记录、阶段性作品展评和作品集评审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判断。可利用学习档案袋(portfolio)、视频记录、反思日志及量表评分表作为评价工具,提高评价的可实施性与可靠性,尤为关键的是,评价需与教学目标紧密契合,强调反馈功能与发展导向,带动个性化教学调整,鼓励学生持续进步,以此实现更公正、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估,为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要构建评分细则与标准化评分表,同时定期实施评分者培训和互评分样检验;同时让评价结果与课程改进相挂钩,构建“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循环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结语

教育学背景教师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适应性,既体现为对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合理运用,也表现为对艺术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通过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堂方法的创新以及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教育学背景教师能够实现教育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 宋艳霞 . 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5,(12):115-117.

[2] 刘晓达 . 谈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J].天南 ,2025,(03):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