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用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的恰当融入
于海军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校 151400
通用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的恰当融入,需要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技术工具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耦合,实现知识传递、技能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发展。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终需落脚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技能掌握”到“系统问题解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笔者在本文从融合必要性、实施路径、具体方法及典型案例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融合的必要性: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升级
1. 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场景
通用技术课程常涉及机械设计、电子控制等实践内容,但传统课堂受限于场地、设备与时间。信息技术的融入可通过虚拟仿真(如 CAD建模、3D 打印模拟)、远程协作平台(如在线设计社区)等工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操作,使学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进行跨地域协作与创新。
2. 促进个性化学习,满足多元需求
信息技术可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如操作步骤、设计思路),通过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例如,利用 AI 辅助系统识别学生在电路连接中的常见错误,推送定制化练习,实现“因材施教”。
3. 培养跨学科思维,适应未来社会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本质是培养“技术 + 信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物联网项目中,学生需同时掌握传感器原理(通用技术)、编程逻辑(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能力,这种跨学科实践更贴近真实工作场景。
二、融合的实施路径:从工具应用到思维重构
1. 课前:技术驱动的预习与资源构建
虚拟实验室:通过在线仿真平台(如 Tinkercad、Fritzing)让学生提前熟悉电路设计、3D 建模等操作,降低实践门槛。微课资源库:将通用技术中的难点(如机械传动原理)制作成动画微课,结合AR 技术实现三维动态展示,增强理解。问题导向学习(PBL):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如 Miro、腾讯文档)发布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检索与讨论形成初步方案。
2. 课中:技术增强的互动与实践
实时反馈系统:在实践操作中,通过传感器或摄像头捕捉学生动作,结合AI分析生成即时反馈(如“焊接温度过高,需调整”)。混合现实(MR)教学:在机械拆装课程中,利用 MR 设备叠加虚拟零件与操作指引,解决实体设备不足的问题。数据驱动决策:在电子控制项目中,通过物联网模块实时采集数据(如温度、湿度),引导学生基于数据优化设计。
3. 课后:技术延伸的巩固与创新
在线作品展示平台:学生将设计作品上传至云端,通过评论、点赞等功能获得同伴反馈,形成“设计 - 迭代 - 展示”的闭环。AI 辅助评价: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学生项目报告中的逻辑漏洞,或通过图像识别评估作品结构合理性。跨学科项目挑战: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编程技能,开展“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无人机避障系统”等跨学科项目,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三、融合的具体方法: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1. 数字化设计与建模
工 具 应 用: 使 用 **CAD 软 件 **( 如 AutoCAD、Fusion 360、Tinkercad)进行产品设计,替代传统手绘草图。3D 建模后通过3D 打印机实现原型制作,直观展示设计成果。案例:设计一个简易书架时,学生先用软件模拟结构、承重和材料成本,再动手制作。
2. 编程与智能控制
硬件结合:引入 **Arduino、Micro:bit** 等开源硬件,编程控制传感器(如温度、光线)完成自动化项目。例如:制作智能浇花系统,通过湿度传感器自动触发水泵。拓展思维: 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电路设计,培养计算思维与工程意识。
3. 虚拟仿真与实验
安 全 与 成 本 控 制: 利 用 ** 仿 真 软 件 **( 如 Circuit Simulator、PhET)模拟电路搭建或机械结构测试,避免真实操作风险。VR/AR 技术展示复杂机械拆装(如发动机结构)。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项目实践:用 **Excel 或 Python** 分析材料强度测试数据,生成图表对比不同材料的性能。环境监测项目: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温湿度数据,分析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5. 多媒体展示与反馈
成果呈现:制作短视频或PPT 解说设计流程,结合屏幕录制软件(如OBS)演示操作步骤。利用在线问卷(问卷星)收集同学互评,优化作品。
四、典型案例:技术融合的实践范式
案例1: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融合点:通用技术(电路设计、传感器应用) + 信息技术(物联网编程、数据分析)。实施:学生分组设计智能家居方案,通过 Arduino开发板连接温湿度传感器、电机等硬件,同时使用Python 编写控制程序,最终通过云端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数据可视化。效果:学生不仅掌握硬件搭建技能,还理解数据传输与算法逻辑,培养系统化思维。
案例2:3D 打印与数字化制造
融合点:通用技术(三维建模、材料科学) + 信息技术(CAD 软件、切片算法)。实施:学生使用 Fusion 360 进行产品设计,通过切片软件生成打印路径,并利用物联网模块监控打印过程,分析失败原因(如温度波动、层高误差)。效果:将抽象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同时理解数字化制造中的参数优化逻辑。
五、挑战与对策:平衡技术与教育的本质
1. 教师技术能力不足
学校可通过“技术导师制”引入企业工程师或 IT 教师,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同时,提供低代码工具(如App Inventor)降低技术门槛。
2. 技术喧宾夺主的风险
需明确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例如,在 VR 教学中,应避免过度依赖虚拟场景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策:设计“虚实结合”的任务,如先通过VR 模拟电路连接,再在实体面包板上验证。
3. 数字鸿沟问题
针对设备不足的学校,可采用“云端实验室”模式,通过浏览器访问远程硬件资源,或利用开源硬件(如树莓派)降低硬件成本。
结语:融合的本质是思维的重构
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终需落脚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技能掌握”到“系统问题解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通过技术重构学习生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技术理解力 + 信息应用力 + 创新领导力”的复合素养,为未来社会储备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 张德秀 .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 [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 张建平 .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 ,2001(2).
[4] 俞国良 . 创造力心理学 [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5] 顾建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通用技术[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 赵文环 . 浅析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J]. 新课程 ( 教育学术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