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建设研究

作者

张家锐 刘国华

什邡市第四幼儿园 618400

家园共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理念,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协作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幼儿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发展都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的熏陶。幼儿园是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能让幼儿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家、园虽然有着不一样的角色定位,但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将家庭、幼儿园两种不同的教育力量有机融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良好教育环境。

一、家园共育对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建设的独特作用

家园共育在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集体性教育活动则是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两者构成教育合力,能避免因教育标准不一致导致幼儿品德认知混乱,帮助幼儿建立稳定的道德判断标准。在心理健康层面,家长更易察觉幼儿情绪的点滴变化,幼儿园会用专业的教育模式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和情绪安抚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家园双方保持对幼儿的情况了解,能迅速发现幼儿不安心、胆小害怕等等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为幼儿构建安全、温暖的心理支持体系。同时,家园共育能让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引导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其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家园共育在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一)沟通交流的阻碍

尽管家园共育对幼儿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沟通交流的障碍。首先,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缺乏多样化的沟通渠道。目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家长会和班级通知群等有限形式,这些方式难以及时、全面地传递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此外,双方的交流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其次,时间因素也成为沟通的制约因素。幼儿园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更多时间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同时,由于教师和家长在观察幼儿行为的角度存在差异,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教师的专业描述可能与家长的日常观察不一致,导致家长对教育重点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影响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关怀的协同效果。

(二)教育理念的分歧

在遵循科学育儿原则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品德的培育,也要兼顾规则意识与个性发展的平衡。例如,运用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也要有专业引导,如开展以情绪疏导游戏为主,帮助幼儿消除分离焦虑。但是有些家长在育人的观念中不一致,有的过于强调“听话”式的行为准则,将幼儿自主表达视为叛逆;有的则对幼儿心理问题认知不足,或忽视幼儿的情绪变化,或溺爱、放任不管。这种理念差异导致教育行为难以协同,像我们幼儿园会教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而在家里又会有家长去帮幼儿直接化解,不仅削弱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还易让幼儿产生认知混乱,不利于幼儿的品行养成以及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三)家长参与度的不足

在家园共育助推幼儿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原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职业上的任务,难以抽出多余的时间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共育活动。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作用,未充分意识到自身参与能为幼儿树立品德榜样、及时疏导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参与积极性低下,这种低参与度使得家园无法形成教育合力。难以同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品德、维护心理健康,对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的家园沟通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家园沟通平台是实现教育协同的关键。幼儿园除了可以在传统的家长会和班级群基础上,建立专属家园沟通 APP, 并且设置“幼儿每日观察”的功能,教师上传幼儿在园中对于品德行为表现( 是否主动帮助他人、是否能够遵守集体规则等 ), 以及情绪上的变化情况,家长也能分享幼儿在家中的对应表现 ( 比如对家人的礼貌表现、遇到难题的心态等等 ), 双方均能通过 APP 上的即时聊天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沟通。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线上沟通日”,每个月安排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对一视频交流,方便工作繁忙的家长参与。同时,每月举办线下的“育儿分享会”,让家长可以一同交流育儿经验和心得,教师在现场提供指导。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方式,能够及时传递幼儿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为后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二)开展家长培训,统一教育理念

幼儿园需定期策划培训活动,邀请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来园培训,组织教师们深入学习 0—3 岁、3—6 岁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品德发展规律、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其科学应对方法,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并在培训中运用理论讲授、案例解析的方式使家长们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在培训之后通过反馈了解家长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线上的形式为家长解决疑惑或是进行线下的答疑交流会,为家长提供持续指导。通过这些措施,逐步缩小家园之间的教育理念差距,推动双方在幼儿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达成共识,确保教育行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园合作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合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品德修养、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可以每个月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主题,如“感恩亲子日”,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做感恩卡、表演关于感恩的主题小节目,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的价值。也可以组织一次“合作挑战赛”,布置任务是完成一件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如搭积木、接力赛等。此外,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开展特色课程,善于绘画的家长带领幼儿上一节“情绪绘画”课,鼓励幼儿们用画笔勾勒出自己每天的心情故事,教师在旁辅助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识别与表达情绪,再次重温分享故事的形式进行故事讲述。借助这些活动,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融入实际操作中,从而帮助幼儿学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和他人,使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也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幼儿教育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是幼儿品德与心理健康培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为了将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彼此串联起来,更是为了让家庭与幼儿园给幼儿提供一个言行一致、温馨和谐并且是科学规范的成长环境。虽然,存在家园间沟通困难,教育观念不同,缺乏家园共育教育的方法技巧,难以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未来,家园双方需持续深化协作,以幼儿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共育模式,让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关怀贯穿幼儿成长始终,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成为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陆娟 . 幼儿心理教育之我见——家园共育 , 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7):230-230.

[2] 刘娟 .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 [J]. 好日子 ,2021,(32):210-210.

[3] 孙琼 . 家园社协同视角下幼儿心理发展研究 [J]. 教育与教学实践 ,2025,(02):28-30.

[4] 陈晓云 . 家园合作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