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概念:从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源流

作者

杨彩

皖西学院 安徽省六安市 237000

(一)古典生产力理论: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

在 18 世纪 70 年代,亚当·斯密建立起其政治经济学体系,开始将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里认为一般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他从劳动和分工这样简单的范畴入手描写经济现象。在斯密的理论建构中,他推崇专业化和更细密的分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取决于分工水平,分工程度越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而机器的发明更是可以便利和简化劳动,细化生产流程,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在斯密看来,分工可以帮助工人提升熟练度,工人专注于单一物件可以让其熟能生巧,从而推动生产发展,提高整体产出,扩大市场,进而增加国民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斯密的“劳动生产力”有论及:一个民族的生产力确实是与分工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分工协作可以节约劳动时间。马克思将分工协作的生产力效果称为集体力,但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分工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资本家,因为机器的应用推动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在社会中的总体控制力的增强,分工过程中产生的指挥和纪律,使工人日渐失去自主性和个人意志,沦落为机器的附庸,加剧了工人被剥削的程度。

19 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从经济思想史大框架中多维度解释生产力,他指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只重视财富和交换价值,而没有看到“财富背后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社会的生产力进步不仅仅是靠物质财富积累,而是诸多要素集合的结果,如科学与艺术、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如果一个社会的条件是混乱的,那么个人再勤劳,国家也不可能致富,在诸多要素中,李斯特尤其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他认为英国生产力的增长,并非借助于商业上的政策,而是很大程度上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从结果形态上的财富到发生学意义上的生产之能力,这是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性进步,李斯特已经接近于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力概念,受到了李斯特观点的影响。马克思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篇即是:“摆在眼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这句话与《德意志形态》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产生前提的描述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出现与人类历史活动的进程相辅相成,是人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结果,而机器的产生重新塑造了协作与分工,机器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科学代替成规,并且将科学和巨大的自然力并入自身之中,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马克思在对生产力概念进行阐述时,已经开始了向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其生产力理论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全景视域和唯物辩证法的彻底性和完备性。

(二)马克思对“生产力”的阐发及其理论诉求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将生产力看做增长物质财富的手段不同,马克思将物质生产视为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发源地和现实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被看作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形态,生产力本身带有历史性,代表着一定时期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量积累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和障碍,旧的生产关系逐渐被扬弃,进而产生新的社会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种相互矛盾和适应的变化过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生产力 - 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使得社会发展依次达到不同的高度。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社会矛盾运动还是单纯的暴力斗争?这是历史上曾经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的发现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解答。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与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紧密相连。生产力在不同的时代或快或慢地发展着,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便形成了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链条:旧石器 -新石器- 青铜器- 铁器- 手工业机具- 机器-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代人都从前人那里承接并持续发展已经得到的生产力,体现了历史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快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之所以成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个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出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通过将生产力置于历史规律总体演变过程中,揭示出了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和变化机制。

总之,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哲学基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依靠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充沛供给和有效使用,在于其他质态的生产力竞争中凸显出模式和效能的优越性,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精髓,凸显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理论遵循才能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特征及其发展路径,确保新质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项目“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编号WX SK202410);

作者简介:杨彩(1995- ),女(汉族),安徽金寨人,硕士,任职于 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