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视角下幼儿园闽南童玩的教育探索

作者

苏秀梅

翔安教育集团东方新城幼儿园 361100

一、引言:闽南童玩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而闽南童玩作为其鲜活载体,凝聚着闽南先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基因,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在全球化冲击下,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如何将闽南童玩有机融入幼儿园教育,实现 “文化传承” 与 “幼儿发展” 的双重目标,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闽南童玩形式丰富,涵盖提线木偶、跳格子、踩高跷、拍手歌等,其中提线木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兴于唐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操作需手、眼、脑协同,不仅能锻炼幼儿精细动作与协调能力,还能通过故事表演培养幼儿语言表达、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

笔者所在园地处城乡结合部,此前已在运动领域开展踩高跷、投壶、跳大绳等闽南传统游戏,积累了初步经验。基于此,本研究以大班为试点,开展 “玩转提线偶” 主题活动,探索传统童玩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二、教育创新:传统童玩与现代幼儿教育的融合基点

传统闽南童玩与现代幼儿教育的融合,需以 “儿童发展” 为核心,找准三者的契合点,让传统童玩焕发新活力。

(一)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幼儿发展规律

儿童立场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准则,需避免 “成人本位” 的机械灌输,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活动。“玩转提线偶” 活动的起源,正是国庆后一名幼儿分享孙悟空提线偶,引发同伴集体兴趣。教师敏锐捕捉这一契机,将提线木偶引入科学区,让幼儿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二)注重游戏化学习,强调体验与探索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而闽南童玩本身具有天然的游戏属性。提线木偶活动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探索性游戏:幼儿观察木偶构造、尝试制作时,需经历 “猜想 — 试验 — 调整” 的过程,融合科学探究(如力学原理)、艺术创造(如木偶装饰)、语言表达(如情节构思)等经验,实现 “玩中学”。

(三)整合多领域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童玩蕴含多学科价值,提线木偶尤为典型:制作环节需运用数学(线长测量)、工程(结构搭建)知识,表演环节需发挥语言(对话创编)、社会(合作分工)能力。这种多领域经验的整合,契合现代幼儿教育 “综合课程” 理念,能推动幼儿认知、技能、情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案例:“玩转提线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本活动以大班为试点,持续 1 个月,围绕 “感知—制作—表演”三阶段展开,整合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内容,让幼儿深度参与闽南文化体验。

(一)活动背景与理念

选择提线木偶作为载体,基于三点考量:一是其非遗属性,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二是结构与原理的探究性,能激发幼儿科学兴趣;三是源于幼儿生活经验,易保持参与热情。活动遵循 “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强调幼儿自主探索,教师仅在关键环节提供支持。

(二)活动实施阶段

1. 感知与体验阶段。教师通过播放泉州提线木偶戏视频、展示实物木偶,引导幼儿观察木偶的 “头—身—肢” 结构、线的连接位置及操作手法。幼儿结合观察提出疑问(如 “为什么线能拉动木偶?”),并以图画记录发现,初步建立对提线木偶的认知。

2. 制作与探究阶段。教师提供纸杯、卡纸、线绳、木棍等简易材料,引导幼儿制作简易提线木偶。过程中幼儿需解决核心问题:如何匹配木偶头、肢部件,如何确定线的长度与连接点,如何让木偶平衡运动。通过反复试验,幼儿逐渐理解 “杠杆原理”“力的传递”,体会传统工艺的精妙。

3. 表演与创造阶段。幼儿完成制作后,自由分组协商角色,创编简短故事(如 “木偶的森林冒险”),利用自制木偶开展表演。教师搭建简易舞台、布置背景,增强仪式感。此环节中,幼儿的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活动成果与展示

活动末期,幼儿园举办 “提线木偶表演会”,邀请其他班级幼儿及家长观看。幼儿自信展示作品与表演,分享制作中的发现;教师将活动照片、幼儿记录、木偶作品汇编成主题展板,形成完整活动档案。此举不仅呈现幼儿学习成果,也增进了家长对闽南文化教育的理解与支持

四、挑战与对策: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及教师专业发展

在闽南童玩融入教育的实践中,需直面三大挑战,并通过针对性策略突破瓶颈。

(一)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平衡

过度强调 “传统” 易导致活动形式化(如机械模仿木偶操作),过度追求 “创新” 则可能丢失文化内核。对此,本园采取 “尊重传统+ 鼓励创新” 策略:先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提线木偶的历史与工艺(如泉州木偶的雕刻技法),再支持幼儿创新——如用废旧纸箱制作 “环保木偶”,创编 “幼儿园生活” 主题故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二)教师专业储备不足的局限

多数教师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非遗知识与教学技能。本园通过 “请进来 + 走出去” 破局:邀请闽南文化传承人与非遗专家入园培训,指导教师掌握木偶基础操作;组织教师参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观摩专业表演与制作;同时建立 “闽南文化资源库”,收集图书、影像、教具,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

(三)活动资源与实施条件的挑战

幼儿园普遍面临材料短缺问题,本园倡导 “变废为宝”,引导幼儿利用纸杯、麻绳、废旧布料等日常材料制作木偶,既解决资源问题,又培养环保意识;此外,联动社区文化中心获取场地与资源,动员家长参与活动(如协助制作道具),形成 “园 — 家 — 社” 协同教育合力

五、结论与展望:闽南童玩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未来路径

实践表明,闽南童玩融入幼儿园教育具有可行性:立足儿童立场的游戏化设计,能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同时实现能力发展。未来,闽南童玩教育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构建 “闽南童玩园本课程”,将提线木偶、踩高跷等内容系统融入课程体系,形成稳定实施路径;二是拓展 “家园社协同网络”,通过亲子童玩日、社区文化展等活动,让文化传承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三是探索 “数字化创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木偶表演场景,契合当代幼儿的学习习惯。

闽南童玩在幼儿园的创新实践,是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 的重要探索。通过持续优化实践路径,既能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又能为幼儿教育创新注入本土活力,实现 “文化传承” 与 “幼儿发展” 的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 洪葳 . 基于儿童立场下幼儿园闽南文化园本课程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 [J]. 素质教育, 2025(3):516.

[2]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提线木偶[EB/OL]. 百度文库.

[3] 闽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 [J].教育研究, 2024(1).

[4] 基于儿童立场下幼儿园闽南文化园本课程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EB/OL]. 中国期刊网,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