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创作分析
王涛
贵州民族大学 550025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从五四时期的探索到新世纪的多元化繁荣,其核心特质在于对古典诗词意境与现代音乐语言的结合。《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以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为文本,将古典诗词的婉约氛围置入艺术歌曲的表达语境。作品通过声乐与钢琴的互动塑造,展现出诗词本身的细腻情感与现代声乐创作的审美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作曲家通过对传统词意进行了新的结构转化与音响构思,使其既保持古词的韵味,又具备舞台表演与学术研究的价值。
一、诗词意境与音乐创作的关系
这首《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诗词作品描述了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夜,作者在临安城里观看热闹繁华的灯火景象,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其中有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现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小舟夜泛的景象描绘离愁别绪,词中隐含的低徊与缠绵情绪为音乐提供了情感核心。词作的韵律格局与语言节奏在音乐创作中被重新塑造,作曲家通过对关键字句的旋律化处理,强化了词境的叙事意境。例如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时,需要演唱者的声音与气息相融合,低音要在高位置上演唱,做到气息平稳丝滑,歌唱位置一致,形成一种情绪低垂的听觉效果,与诗意的忧郁氛围相契合。
声乐线条在处理古典诗词时需兼顾语言咬字与旋律延展,利用汉语四声的高低起伏与旋律走向相叠合,使演唱既符合汉语自然发声,又能在音乐逻辑中获得统一。例如平声字多以中音区展开,仄声字则借助上行或下行音型突出语感,从而实现诗词语义与音乐表现的互证。
二、旋律构思与声乐表现
《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在旋律设计上以抒情化的线条为主,作曲者有意识地避免了大幅度跳进,转而通过三度与六度的和声性音程营造柔和感,使旋律始终保持连贯与内敛。这样的音程安排不仅顺应了人声在自然发声条件下的舒适区,也使古典诗词的婉约情感得以平稳传达。与词作“小篷又泛”相呼应的开篇旋律常以中音区起笔,声线的起承转合与舟行水上的轻缓节奏形成契合,演唱者在此需保持声音的流动性,让听众在旋律的延展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柔婉气息。
在演唱“一夜鱼龙舞”时,音量不要过大,控制住气息往下叹着去唱;诉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可以先用高位置去念字再唱,唱出画面情境和亲切感;在旋律的句末,作曲家加入倚音与回旋音,以模拟古代声乐曲调中的转折特征。在唱“众里寻他千百度”时尽量不要换气,情绪跟随伴奏的起伏,声音依然保持位置的统一,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这句要唱出作者仿佛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希望,这样的装饰手法不仅丰富了旋律层次,也使作品在艺术歌曲的现代语境中保留了古典风韵。通过回旋音加以处理,声音在轻微的摆动中带出细雨飘洒的意象,演唱者在这一处需控制好气息流速,保证声音轻盈而不失稳定。
诗句的自然节奏往往决定了换气点的合理性,但音乐中延展性的旋律要求演唱者在技术上具有更强的支撑能力。例如旋律要延伸至较长的时值,并配合渐弱的动态变化,在气息逐渐减少的过程中维持音色的纯净,尾音的渐隐不能带有颤抖或急促感,否则会破坏整体意境的完整性。这一处理既考验技术的稳定,也体现了艺术歌曲演绎中呼吸与情感的高度结合。
主旋律多以中音区呈现,以保持稳重与温润的基调;当情感需要递进时,旋律转向高音区,制造张力与光彩,从而推动整体氛围的深化,使演唱者通过音区的转换逐渐引导观众进入更浓烈的心理空间,并配合伴奏的和声加厚,营造出一种由静谧走向热烈的心理张力,最后再归于收敛,形成完整的情感弧线。
旋律构思最终落实在演唱表现中,演唱者在处理音准、力度与情感时,需要兼顾作品的整体美学方向。中国艺术歌曲在表现诗词时,既要求字正腔圆,也注重旋律与词义的统一。演唱《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时,歌者在中音区要保持声音的沉稳,在高音区则需让情感自然流露而不显尖锐,避免破坏诗词的含蓄美。演唱中的颤音、渐强与渐弱并非单纯的技术炫示,而是服务于诗意的再现。通过这样的处理,旋律构思才能在舞台上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形象,既展现古典诗词的韵味,又彰显现代艺术歌曲的表现潜能。
三、钢琴伴奏与音响空间
钢琴在艺术歌曲中的功能不仅限于为声乐提供和声支撑,更承担着意境描绘的任务。《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的伴奏基调多以分解和弦为主,辅以延音踏板的持续效果,使声音呈现出层层叠加的流动感,犹如小舟荡漾在水面上的轻盈律动。开篇的琶音处理与高音区点音的结合,使伴奏在听觉上形成波光粼粼的空间背景,与词句“小篷又泛”中的画面相呼应。演唱者在这样的音响环境下进入旋律时,不仅获得了节奏感的依托,也在心理层面被引导进入诗意空间,增强了声乐表达的渲染力。
随着作品的推进,钢琴伴奏在和声织体上的处理逐渐由稀疏转向密集,音响空间的层次不断加厚。低音声部多采用持续音的写法,制造出一种时间延展的感受,而右手则通过上行音型的递进,表现舟行与夜雨交织的动态画面。伴奏与声乐在此形成互动关系,钢琴的音响并非单纯的背景衬托,而是在情感递进的关键节点与声乐形成共鸣。演唱者需要在伴奏的动态变化中调整呼吸节奏与声音力度,使声乐的情感表现与钢琴的氛围塑造保持协调,从而展现出完整的艺术意境。
作曲家为钢琴伴奏设计了短促和弦的创作手法,造成语义上的间断感。这种处理不仅打破了音乐的连贯性,也在心理层面强化了词境的感伤色彩。这种音响处理要求演唱者在进入下一句时,保持声音与情感的延续性,让停顿后的声线能够自然衔接。伴奏与声乐演唱共同完成了诗词意境的深化,使观众在音乐的留白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绪张力。
四、演唱策略与舞台呈现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离不开对诗词意境的准确传达。《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在演唱中要求咬字清晰,特别是在长音与高音的延展过程中,必须保证汉语的语音特征不被削弱。演唱者要在气息支撑下保持字音的完整,让每一个字在旋律中具有清晰度与可辨性。在音色的塑造上,演唱者应保持温润、含蓄的声调,以契合宋词本身的婉约气质,避免过度戏剧化的声腔处理,使作品的抒情特征得到凸显。
在长句中,歌者应在句法停顿与音乐呼吸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合理的换气点保持旋律的连贯性。气息的稳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直接影响到情感传达。对于演唱训练而言,长音延展、气息分配与渐变力度的练习是此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准备。
舞台呈现不仅依赖声音表达,还需要肢体语言与面部神情的辅助。《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所塑造的意境内敛而深沉,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应当简约含蓄,以眼神的流转和微小的姿态来传达诗词的情感意象,而非通过夸张的动作进行外化。在这样的氛围中保持静态美,能够强化作品的诗意气质,让观众通过细腻的声音和内敛的表情进入词境的深处。
五、结语
《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旋律构思、钢琴伴奏与演唱策略均体现出现代作曲家对古典文本的审美重构,实现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艺术歌曲的有机结合,不仅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曲库,也为声乐教学与舞台演绎提供了新的素材,为学术研究、舞台实践与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广阔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俞康,《青玉案·元夕》; 音乐分析; 演唱诠释[D] 聊城大学2022 年
[2] 陈历山, 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 2022(11)37
[3] 贾雯超,李砚版《青玉案·元夕》演唱分析 [D] 西南大学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