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反诈宣传创新—“剧本杀”作为Z世代教育媒介的可行性分析
刘金霖 田倚源
天津传媒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交的深度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出高发态势,而 Z 世代青年(1995-2009 年出生)由于频繁的互联网接触与相对单纯的社会经验,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人群。传统的反诈宣传方式如宣传手册、讲座海报等,因形式单调、互动性差,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主动关注与深度参与,呈现出显著的“触达困境”。与此同时,以剧本杀、角色扮演、短视频“玩梗”等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形态正在 Z 世代群体中广泛流行,它们凭借沉浸式体验、强社交属性与情感共鸣特性,构成了当代青年身份认同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如何借助青年亚文化的形式优势,实现反诈宣传的创新性转化,已成为公共安全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剧本杀”这一典型青年亚文化载体,从其表现形式、传播特性与Z 世代参与模式出发,系统分析其作为反诈宣传教育媒介的可行性及应用路径,旨在为破解反诈宣传的青年触达难题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青年亚文化理论及其传播特征
青年亚文化理论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指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取向形成的区别于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 [1]。在中国语境下,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圈层化、娱乐化、符号化等新特征。Z世代的亚文化实践,如二次元、国风、剧本杀等,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身份认同与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这些亚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公共传播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二)、反诈宣传的研究现状与困境
现有反诈宣传研究多集中于政策解读与技术防控层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相关研究,但针对青年群体的文化适配性研究相对匮乏。传统宣传方式存在三大困境:语言体系错位、形式创新不足、情感共鸣缺乏 [2]。这些困境导致青年群体对反诈宣传普遍存在“审美疲劳”甚至“主动回避”的态度[3]。
二、Z 世代特征与反诈宣传的适配性分析
(一)、 Z 世代的文化消费与心理特征
Z 世代作为数字原生代,其文化消费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一是圈层化,依赖趣缘社群构建信息屏障与价值认同;二是体验化,追求沉浸参与与情感共鸣而非单向接收;三是视觉化,偏好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表达而非纯文字传播;四是游戏化,善于通过互动、挑战与奖励机制获得乐趣与认知。这些特征使得Z 世代对传统宣传具有天然的“免疫性”,而对契合其文化心理的创新形式表现出强烈接纳倾向。
(二)、反诈宣传的传统模式及其青年触达困境
当前反诈宣传面临严峻的代际传播壁垒。尽管政策层面明确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的针对性教育,但实践中的语态僵化导致Z 世代群体接受度普遍偏低。传统模式主要存在形式与内容脱节、单向灌输模式、恐惧诉求滥用等问题。
三、剧本杀在反诈宣传中的应用机制与可行性
(一)、内容转化机制:从法律条文到青年叙事
反诈知识转化为剧本杀需经历三重转化:知识情景化(抽象法律变具象场景,如冒充公检法转为悬疑剧本);术语符号化(专业术语转青年圈话,如“开黑”代指组团诈骗);价值隐喻化(道德教化融角色抉择,如设利益与防范的两难情境)。
浙江南浔区的“反诈 + 非遗”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将反诈知识融入剪纸、麦秆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安全教育的双赢。同样,剧本杀可以借助其叙事灵活性,实现反诈知识的软性植入与趣味转化 [4]。
(二)、圈层传播机制:亚文化符号的渗透路径
剧本杀作为 Z 世代趣缘社交载体,其传播机制遵循三阶段路径:兴趣聚合(以悬疑推理等元素吸引圈层受众) $$ 内容共创(激发玩家创作反诈话术、衍生视频)→ 社群扩散(依托口碑实现裂变传播)。
杭州滨江区的实践表明,青年群体通过直播间反诈课、反诈脱口秀等形式,能够让反诈知识“活”起来。剧本杀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这种圈层传播,通过组织赛事、开发IP、跨界联动等方式,实现反诈知识在Z 世代群体中的自我繁殖与持续扩散[5]。
四、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内容伦理与法律严肃性的平衡难题
剧本杀的游戏化设计可能消解反诈主题的严肃性,如过度追求娱乐效果而弱化诈骗的危害性。需要建立双重防护机制:一是在内容层面设置强制性法律标版,如视频结尾固定警示字幕,确保文化符号流动最终回归制度锚点;二是在制度层面建立青年文化顾问机制,由Z 世代代表协同审核内容边界。
(二)、成瘾性风险与防沉迷机制的建设
剧本杀具有潜在的成瘾性风险,需要构建防沉迷机制:一是时间管控,设置单场时长限制(建议2-3 小时);二是内容分级,根据剧本强度适配年龄层;三是正向引导,将沉迷风险转化为学习动机,如鼓励玩家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参与反诈剧本创作。
(三)、效果评估与长效化推广的困境
剧本杀反诈宣传的效果评估存在多维难点:知识留存率难以量化、行为改变滞后、伦理效果复杂。需要建立综合评估体系,结合问卷调查、行为观察、长期追踪真实诈骗受害率变化等多维度指标。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探讨了剧本杀作为 Z 世代反诈宣传教育媒介的可行性及应用路径。研究表明,剧本杀凭借其沉浸体验、情感共鸣、圈层传播等优势,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反诈宣传的青年触达困境,实现反诈知识从“单向灌输”向“参与式对话”的范式转型。
总之,将剧本杀引入反诈宣传领域,不仅是一种宣传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传播范式的转型,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训导转变为平等对话的文化转译,从孤立封闭的系统运作转变为开放协同的生态构建,从短暂临时的运动式宣传转变为长效持续的制度化融入。唯有真正尊重Z 世代的文化主体性与创作参与性,反诈宣传才能突破“触达困境”,实现“天下无诈”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韩诗瑾 , 陈涵宇 .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及后现代反思[J]. 大 众 文 艺 ,2024,(09):223-225.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09.073.
2. 吴丹 . 社会学控制理论视域下青少年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防治理模式探析 [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5,(04):117-133.
3. 王天宇 , 刘美琦 , 梁睿博 . 高校反诈工作提升路径研究 [J].法制博览 ,2025,(08):48-50.
4. 陈 佳 妮 . (2025, April 26). 当 非 遗 文 化 遇 上 公 安 反 诈,会 擦 出 怎 样 的 火 花? . 浙 江 法 治 报 . https://m.toutiao.com/is/iRwJgFqf/
5. 余悦琴 , 王怡蔷 . (2025, July 2). 从直播间到脱口秀,他们吹响反诈“青春集结号”. 平安浙江网 . https://m.toutiao.com/is/iRwJgFqf/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513659012
刘金霖((2005.11-),男,天津在读)
田倚源((2004.05-),男,天津,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