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金张英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镇义四小学
一、引言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数学计算能力是低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与代数知识的过程,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但农村低段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接触的抽象事物较少,对数字符号、运算逻辑的理解往往更依赖具体实物和生活经验。同时,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有限、部分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等问题,也使得农村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面临独特挑战。
二、农村低段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成因分析
1. 教学资源与方法的局限性
农村学校往往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具等资源不足,教师难以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部分教师仍采用“讲解 + 练习”的传统模式,忽视农村学生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导致学生对抽象的计算规则死记硬背,遇到变式题时容易出错。例如,教学“20 以内进位加法”时,若没有小棒、计数器等教具,学生很难理解“凑十法”的逻辑,只能机械记忆结果。
2. 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衔接不足
农村学生的生活中充满数学元素,但这些经验往往未被有效转化为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若不结合农村生活设计教学,会导致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无关”,降低学习兴趣。例如,计算“ 5+3 ”时,若用“5 个鸡蛋加 3 个鸡蛋”“5 棵白菜加 3 棵白菜”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加法的意义。
3. 家庭辅导缺位与学习习惯薄弱
农村家长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较少,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无法有效指导计算练习。此外,农村低段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有待提升:书写潦草(数字混淆)、做题粗心(看错符号)、缺乏检查意识等问题突出,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计算准确性。
4. 抽象思维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低段学生接触的课外读物、益智游戏较少,抽象思维启蒙较慢,对数字符号、运算规律的理解需要更长时间的具象铺垫。例如,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时,城市学生可能通过玩具分配快速领悟,而农村学生需要更多次的实物操作才能建立联系。
三、农村低段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1. 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让计算扎根生活
农村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农事活动等都是天然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将其转化为计算教具和练习素材,帮助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理解算理。
利用自然素材制作教具:用叶子、米粒、树枝等代替小棒,让学生在“数叶子”“摆大米”中理解数的组成。例如,计算“ ⋅8+4⋅ ”时,让学生先摆 8 片叶子,再摆 4 片,通过“从 4 片中拿 2 片给 8 片凑成10,剩下2 片,一共12 片”的操作,直观理解“凑十法”。
结合农事设计计算情境:如“爷爷种了 7 行玉米,每行 5 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家里收了 15 筐梨,卖掉 6 筐,还剩多少筐?”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练习计算,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挖掘乡土游戏中的计算元素:农村孩子常玩的“跳房子”“扔沙包”等游戏可融入计算规则。例如,“跳房子”时,每格标上数字,跳到第几格就加几,跳错则减5,在游戏中强化加减运算。
2. 优化教学方法,适应农村学生认知特点
针对农村学生依赖具象思维的特点,采用“操作—观察—总结” 的教学模式,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强化实物操作,从“做”中学: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摆、分、数,将抽象计算转化为具体动作。例如,教学“100 以内加减法”时,用废旧报纸折成“钱袋”(标上1 元、10 元),让学生模拟“买东西”:“买一支 2 元的铅笔和一块 5 元的橡皮,一共要付多少元?”“付 10 元应找多少元?”通过反复操作,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分层设计练习,兼顾不同水平:农村班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可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挑战题”三级练习。基础题以口算为主(如20 以内加减法),适合学困生;提高题加入简单情境(如“5 只鸡加 3只鸭,一共多少只?”),适合中等生;挑战题融入农村生活难题(如“一根绳子长20米,捆柴火用了8米,还够捆一个需要12米的柴火堆吗?”),适合优等生。
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减少非智力因素干扰
农村低段学生的习惯培养需结合其生活环境,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
通过“小组互评”纠正粗心问题:农村孩子重视同伴评价,可将学生分成“互助小组”,做完练习后互相检查,发现“看错数字”“符号写错”等问题时,用“你这道题像收玉米时漏了一袋一样,再数一数”等生活化语言提醒,既纠正错误,又保护兴趣。
建立“进步奖励”机制:用农村孩子熟悉的物品(如铅笔、橡皮、小红花贴纸)作为奖励,对书写进步、正确率提高的学生及时表扬,强化其对“认真计算”的积极认知。
4. 加强家校联动,构建协同教育氛围
针对农村家长辅导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发放“家庭计算任务卡”:设计适合家庭完成的计算活动,如“帮妈妈分碗筷,算一算家里有5 个人,每人1 双筷子,一共要拿多少根?”让家长只需陪同孩子操作,无需讲解,降低参与难度。
开展“家长课堂”:用通俗的语言向家长讲解“如何用生活场景教孩子计算”(如买菜时让孩子算总价),放学路上的出计算题让孩子心算,提高计算速度,早上起床的时候边刷牙边口算等,避免家长盲目要求“多做题、快做题”,引导其关注孩子对算理的理解。
四、教学实践案例
以一年级(共 28 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策略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比实践前后的计算能力数据:
指标 实践前(正确率) 实践后(正确率)
20 以内口算(5 分钟) 65% 88% 100
以内笔算(10 分钟) 52% 82%
解决问题(含计算) 48% 76%
同时,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明显提升, 85% 的学生表示“觉得计算像玩游戏一样有意思”,家长参与度从最初的 20% 提升至 65% 。实践表明,立足农村实际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农村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需避免照搬城市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和学生特点,走“本土化、具象化、生活化”之路。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素材,让计算从“课本”走进“生活”;
多采用实物操作、游戏化教学,适应学生的认知节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用简单易行的方式引导家庭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练习模式。
只有扎根农村教育的土壤,才能让计算教学真正服务于农村学生的成长,为其后续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