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性生态场”融合育人模式
张鹤锦
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二小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与法治观念启蒙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显著矛盾:一方面,教材内容虽已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但部分教师仍沿用“满堂灌”模式,导致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另一方面,评价机制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忽视学生道德行为与法治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性生态场”融合育人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品格塑造与价值观奠基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实践通过生活化场景与互动体验,将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行为选择。例如在“尊重他人”主题实践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职业的辛苦,在合作游戏中学会倾听同伴意见,从而深化对平等、友善等价值观的理解。这种浸润式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道德情感,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主动践行正确价值观,为成为有担当、有同理心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二)强化法治观念启蒙与社会规则内化
法治教育需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法庭、校园规则共创等活动,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规范。当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并监督执行时,能直观理解规则对集体秩序的意义;在“交通安全小卫士”实践项目中,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路口通行规则、设计宣传海报,不仅掌握法律知识,更培养起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与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感,为未来成为知法守法的公民埋下种子。
(三)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与问题解决素养提升
道德与法治实践以真实社会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调研、讨论、行动解决问题。例如在“社区环境调查”项目中,学生分组走访居民、分析垃圾分类难点,最终提出改进方案并推动实施。这一过程锻炼了信息整合、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行动中承担责任。这种基于实践的素养培养,能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具有社会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终身学习者。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性生态场”融合育人模式的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渗透,让道德认知自然生长
将道德与法治内容融入学生日常可见的生活场景,能激发其情感共鸣与行为反思。例如在“珍惜粮食”主题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日三餐跟踪记录”活动,要求学生记录每日餐食剩余情况,并采访食堂工作人员了解粮食从种植到端上餐桌的艰辛过程。随后组织“假如我是农民”角色扮演,学生佩戴草帽、手持农具模拟田间劳作,亲身体验弯腰插秧的腰酸背痛、烈日下除草的汗流浃背。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倒掉半碗饭没什么,现在才知道每一粒米都浸着农民的血汗。”这种从生活体验到道德认知的转化,比单纯说教更具说服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感悟转化为行动,如制定“光盘行动”家庭公约、设计节约粮食宣传画张贴在校园食堂,让道德认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法治案例情境化,让规则意识入脑入心
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通过具体案例模拟法律情境,能帮助其理解法治精神。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单元,教师可创设“小小交警队”实践活动:将教室布置成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斑马线等道具,学生分组扮演行人、司机、交警等角色。在模拟过程中,故意设置“行人闯红灯”“司机超速”等违规场景,由“交警”依据交通法规进行劝导处罚。活动后组织讨论:“如果大家都随意违反规则,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有学生提到:“上次看到两个叔叔因为抢道吵架,差点动手,如果他们都能遵守规则,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教师还可引入真实法治故事,如某小学生因制止校园欺凌获表彰的新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条款与道德准则,培养其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式跨学科整合,让德育实践多维延伸
打破学科界限,通过项目式学习将道德与法治目标渗透到多领域知识中,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在“保护环境”主题下,教师可发起“校园生态小卫士”项目:学生分组调研校园垃圾分类现状,运用数学知识统计各类垃圾占比,用科学知识分析可回收物降解时间,借助美术技能设计分类垃圾桶标识,最后撰写《校园垃圾分类改进建议书》提交给校领导。在项目推进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环保知识,更锻炼了团队协作、调查研究、沟通表达等能力。有小组发现食堂餐厨垃圾过多,通过采访后勤老师了解到部分学生挑食严重,于是发起“光盘挑战赛”,制定积分奖励制度,一个月后食堂餐厨垃圾减少三分之一。这种跨学科实践让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转化为行动。
(四)家校社协同共育,让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家庭、社区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环境,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能拓展德育实践空间。例如在“传承中华美德”主题中,教师可联合家长开展“家庭美德故事会”:学生与父母共同挖掘家族中的诚信、孝亲等故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美德档案卡”在班级分享。社区方面,可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慰问”“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如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公共区域卫生。有学生在服务后写道:“给王奶奶捶背时,她一直拉着我的手说‘好孩子’,那一刻我明白了帮助别人能让自己这么快乐。”教师还可邀请社区民警、法官等职业人士进校园,通过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家校社三方通过定期沟通、资源共享,共同为学生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成长氛围。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是一场用爱与责任浇灌的成长之旅。当孩子们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会珍惜粮食,在法治案例模拟里懂得遵守规则,在跨学科项目中领悟责任担当,在协同共育中感受温暖力量,这些看似微小的实践,正悄然编织着他们人生的道德经纬。每一个真诚的微笑、每一次主动的帮助、每一回勇敢的担当,都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孩子心中开出的花。
参考文献:
[1] 高欣茹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J].甘肃教育研究 ,2025,(02):96-98.
[2] 谢雪花 .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策略的实践 [J].亚太教育 ,2023,(2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