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探讨

作者

张蓉

合肥工业学校 安徽合肥 242000

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发展的“根基”与“灵魂”,其中承载着民族的价值与精神。中职学校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组成,教育质量也应当稳定提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积极融入这一文化精髓,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人文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技能上得到稳步提升,进一步促进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积极摸索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对策,从而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稳定提升。

一、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原则

基于现代教育中,促进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还能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体来说,以下是重要教学原则,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顺利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从而稳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坚持“学生为本”原则

“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活动中即为重要的核心理念。在中职语文课程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活动融入,需要时刻将学生作为主体活动开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之前的差异,进一步凸显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在落实这一原则期间,还需要注重学生兴趣激发,避免始终采取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应当不断创新,时刻以开放且活跃的课堂环境不断感染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真切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所在。此外,“学生为本”原则也强调加强对学生学习期间情感体验关注,教师应通过欣赏古诗词、品味经典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锻炼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生机勃勃的点在于不断吸收与新鲜血液、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时刻倡导与时俱进原则,确保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新时代学生活动紧密结合[1]。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时刻聚焦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积极摸索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紧密话题,在探究责任、敬老、诚信主题期间,应尝试引进经典诗词与历史典故,这样在保证课堂内容有深度的同时,还能够贴近实际生活。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以案例研究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将古老智慧运用于现代社会问题解决,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坚持“显隐结合”原则

教育主要包含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下,如若想要确保这一教育目标实现,展现出教育实效,那么就应当尝试隐性与显性教育相互融合。而在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更需重视这一原则。从显性教育方面来看,需要语文教师积极深挖传统文化中丰富内涵与浓厚精神,通过讲述经典作品、归纳文化内涵,不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认知,摸索与语文课堂契合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与民族文化认同感;从隐性教育方面来看,教师在课堂中应高度重视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分享自身的体会与学习经历,以自身为表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组织雅集、文学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其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策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组成,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与独有思想精髓。在现如今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不仅要做到语言技能培养,并且还应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以确保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

(一)深入讲解古诗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和文化基因,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主要以意境之美、情感之蕴、语言之凝练,组建成较为独特的东方美学。这一文化遗产不单单包含了历史与哲思,并且也是帮助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认同重要源泉。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应积极创新古诗词教育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这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韵律美、意境美与情感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教师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首词主要以较为豪放且深沉的情感打动无数读者。因此教师应通过微课、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欣赏,不单单要停留在表面文字理解上,还应深入到苏轼创作这首词背后的情境与情感[2]。当分析上阕时,应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河山风光,通过描绘月夜江上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知到古诗词所流露出的对历史人物周瑜的追念,以及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深沉寄托;分析下阕时,教师应始终聚焦于苏轼怀才不遇、心怀壮志背景,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这种情感所展现的当时政治环境。部分学生认为,这首词是豪放词派代表作,是对古代英雄人物及自身际遇深切思考后的艺术表现。除此之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鉴赏大会,确保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鉴赏体验以及对作品深入理解,这样的互动既能够提升学生对文本细致入微的解读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表达自我的信心。有些同学可能会结合苏轼生平进行更广泛的讨论,比如分析他仕途上的坎坷与人生态度。在这样的讨论中,可以引用苏轼在另一首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句子“一蓑烟雨任平生”,来强调苏轼那种超脱于世俗、洒脱自如的人生态度。这种纵深分析让学生在欣赏文字之美时,也逐步建立起对于人物性格与时代背景互动关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素养而得到稳定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心,为学生今后更加珍视自己学习与生活奠定根基。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进行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这些元素对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精神滋养。文言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承,并且也是家国情怀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展现。

例如,教师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应清楚认识到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生平事迹与思想精髓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应深入剖析孟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在社会动荡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之情。一方面,教学中应重视对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规知识讲解,从而确保学生能够不断务实基础,提升学生在翻译与理解文言文方面能够。在分析梁惠王与孟子对话中,应清楚的帮助学生了解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虽然梁惠王心系国家,但面对邻国人民的不归顺困惑重重,此时孟子通过巧妙比喻,使其意识到“仁政”的重要性,从而引发深层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课堂的研究延伸到“王道”与“霸道”的辨析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代治国理念思考,让学生通过仔细认真的对比,认识到良好政治统治不仅关乎权力,更关乎民心。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更能体会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工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社会责任感正确态度。

(三)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基于全球化日益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普及让西方节日逐渐进入到中国,尤其是在新一代年轻人心目中,这一文化得到高度青睐。但随之而日来,也会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所的忽视,这一现象直接引发对传统文化传承困扰,使得传统文化的重视随之降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正确教育,确保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正确文化观。

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文课程独有的优势,尝试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在教学有关春节古诗词中,应选择王安石的《元日》,其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的同时,认识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重要价值,让学生正确看待春节期间放爆竹、团圆聚餐、迎接新年的习俗,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情。紧接着,教师应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与搜索,鼓励学生在课堂外积极了解和探索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可以让学生收集与端午节相关风俗习惯,如“五月五日天降龙”,从而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小组相互之间分享与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了解的兴趣,让学生增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认知。而尝试促进传统节日与书法艺术结合也是即为有效方式 [4]。当教授学生基础楷书、行书、簪花小楷等基础书写技巧期间,教师可以一边讲述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一边引导学生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落实到书法创作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充分在实践中感受到传承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培养他们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中职语文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现代化社会发展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弘扬尤为重要,而在中职教育中重要性越发显著。通过组建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课堂上教师尝试组建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其中的比赛内涵可以涵盖较为经典的著作作品,如《论语》《诗经》《孟子》等,比赛主要以小组、个人竞赛相结合方式推进。设计围绕《劝学》的题目时候,应确保学生摘录至少五句有关学习名句,从而进行翻译,这样既可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智慧,进而激发兴趣。作为教师,应以最短时间、回答正确率高的学生进入下一轮,进一步让学生具备一定精神意识,加强对经典作品记忆。另一方面,灯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有娱乐方式,通过自主制作花灯、撰写谜语,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稳定提升,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不断学习传统文化。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二十四节气”进行灯谜设计,让学生清楚了解到农时计算独有的方式,精准传递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当中的主题展开研究。如,选择“古代礼仪”或“节庆文化”等主题,组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且撰写报告,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分享。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也促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稳定提升。

(五)全面渗透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中职语文教学期间,教师有必要挖掘与传递工匠精神,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职业榜样,进一步为日后进入到社会、增强对岗位热爱与责任奠定基础。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文章,如文言文《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进一步解读其中的工匠精神。庖丁通过对牛解剖结构的深入了解,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技艺将解牛这项工作做到极致,不仅展示专业能力,也传达尊重自然规律、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庖丁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熟能生巧的道理;郭橐驼种树时循循善诱,根据树木特性进行细致护理,这表明工匠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对工作的热爱与投入 [5]。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让学生真切理解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展现。张秉贵作为全国劳模,在平凡岗位上的杰出表现深刻诠工匠精神,用心服务每一位顾客,尤其是对于哭闹的小孩,他懂得用糖果来安抚,以体现他对顾客情感需求的关注和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让学生体会到优秀服务者应具备的人文关怀。此外,他为赶火车的顾客提供便捷服务,也展现了他急人所急、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分析张秉贵的事迹,学生不仅能学到工匠精神,还能培养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与责任感。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进入到课堂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文化弘扬,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现有资源,不断指导学生认识到何为真正工匠精神,从而确保学生为之后的学习与工作不断努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丰富学生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通过经典文学、传统艺术、哲学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化魅力,进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未来,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确保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真正做到相辅相成,进一步为学生日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虹先 . 从古诗词中接续传统文化血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解读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4,(12):19-21.

[2] 王珍 , 马绍玺 .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育价值及其教学实现——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 [J]. 教师教育学报 ,2025,12(01):85-96.

[3] 孙晓梅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以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为例 [J].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4,40(11):27-33.

[4] 田鸿 . 中职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策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