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中的损伤预防策略研究
李霆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一、常见损伤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一)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属于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中最常出现的急性损伤之一,主要体现为肌纤维撕裂引发的局部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训练过程中爆发性力量输出,如冲刺、跳跃、搬举重物这类动作很容易造成肌肉收缩不协调,并且负荷超出生理极限,诱发肌肉拉伤。而且在热身不充分、肌肉疲乏或者柔韧性欠佳的情况下,肌肉对周围环境刺激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风险就随之增大。不合理的训练安排,特别是连续高强度训练没有得到足够休整时,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在突然发力之际发生损伤。训练场地湿滑、气温剧烈变化等外部因素同样会加大拉伤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实战模拟环境中频繁改变动作姿态、移动方向时,更要留意肌肉状态的变化,并且加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
(二)关节扭伤
关节扭伤在实战化训练里常常出现在踝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这些承担稳定与支撑任务的部位,伴随着韧带拉伸或者撕裂现象,造成局部肿胀、功能受限甚至关节结构不稳定。频繁的方向变换、侧移闪避动作以及在不规则地形上快速奔跑都是这类损伤产生的主要场景。特别是在进行战术动作组合训练时,连续动作变化加上身体重心控制失衡极易引发关节受力异常。体能基础差的人在协调性和本体感觉反馈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在负重或高速运动状态下很难准确调整关节位置,加大扭伤发生的风险。装备设计缺陷也是重要因素,比如训练鞋的防滑性能和支撑性能差,会极大降低运动稳定性。训练管理是否规范,对扭伤预防至关重要。没有进行个体风险识别和动态评估,可能在疲劳期安排高风险动作,大幅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
(三)应力性骨折
应激性骨折属于慢性积累性损伤,常见于胫骨、腓骨、跖骨等承重部位,在实战化体能训练时,由于反复冲击、高频负荷传导,逐渐发展成这种损伤。应激性骨折最初表现不明显,常常被人忽视。随着训练强度不断增大,骨组织的修复速度赶不上微损伤的累积速度,最后造成骨小梁结构断裂,引发骨折。应激性骨折多发生在新兵或者训练周期转换期间的人身上,此时体能适应性还没建立起来,但是训练强度却大幅上升,造成骨密度适应性不足。营养状况也会影响骨骼强度,钙磷摄入不足或者缺乏维生素D 会进一步降低骨组织承受应力的能力。外部环境因素,如坚硬地面、不合脚的鞋子等情况,也会导致冲击力集中在某处骨骼上,加重局部负荷。缺少分阶段的负荷递增训练计划以及对疲劳状态的监测机制,这种慢性损伤就很难被及时察觉,隐患一直积累下去,直到病理性改变发生。
二、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中的损伤预防策略
(一)强化个体化评估机制,提升训练适应性
个体的体能状况、运动经验、生理结构和既往伤病史差异较大,如果使用统一标准推进训练,那么损伤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幅提高。所以,要以初训阶段为节点,借助功能动作筛查、肌肉力量测定、有氧能力评价、柔韧性检测等手段,从多角度对参训人员进行评估,建立他们的训练适应能力动态档案。在训练过程中,要依靠数据化监测手段展开滚动评估,随时了解每个人员的疲劳状况、心率变异情况、生物力学表现等情况,并依照这些信息来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保证训练始终处于安全负荷区间之内。评估不应仅限于生理层面,也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压力及情绪起伏,借助心理量表、睡眠监测等手段,对适应性展开综合评判,保证训练有难度又可控,评估结果需成为训练编组、任务安排、伤后康复再入的关键参照,促使体能训练朝着“数据支撑、精准决策”方向发展。
(二)优化训练负荷与周期结构,控制累积性疲劳
实战化训练强调高强度、高复杂度动作组合,如果训练节奏不科学,肌肉骨骼系统很容易疲劳累积,协调机制容易失调,代偿动作容易被激活,引发急慢性损伤。训练周期设计要遵循超量恢复理论,将高强度单元、恢复单元、技能强化单元巧妙地嵌套起来,在小周期内产生波动加载,在中周期内执行结构调整,在大周期内实现功能提升。关于负荷控制,应当采用RPE(主观用力感知)、ACWR(急慢负荷比)、HRV(心率变异性)这些参数,做到训练负荷可视化,反应性调节。训练计划既要考虑任务需求,也要顾及个人负荷承受限度,在连续高强度任务执行时,不要安排复杂动作训练,以免在疲劳阶段技术动作失控。还要设立周期性负荷评审机制,由训练组、医疗保障组和心理干预组一起参加,评判训练节奏和负荷安排是否合理,达成多学科联手的损伤防范闭环。
(三)强化恢复策略介入,保障功能状态回归
恢复干预属于实战化体能训练中防止运动损伤的关键支撑部分,恰当的恢复措施可以有效地修复组织微损伤,重新构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改善个体功能状态。在训练任务繁重且强度大的情况下,应该选用多手段并用的恢复体系,包含主动恢复(低强度慢跑,动态拉伸),物理疗法(冷热交替,水疗,电刺激),营养干预(蛋白质补充,电解质平衡,抗炎膳食)以及心理放松(正念练习,渐进式肌肉松弛)等。在制定恢复计划时,要根据训练内容和个体反应来安排不同的方案。例如,高强度负重训练之后,重点应针对肌肉代谢恢复和关节减压;反应性训练结束以后,则需注意神经通路兴奋程度的调整。时间节点上,训练后30 分钟内是“黄金恢复期”,优先安排关键干预手段,提升修复效率,建立常态化恢复监测机制,记录疲劳评分、生化指标(肌酸激酶、C 反应蛋白)、睡眠质量,形成反馈闭环,促进恢复策略从经验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的难度不断增大,复杂程度提高,以及对其承受能力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对造成伤害的因素防护的要求也随之更高,要有效缩减训练中出现的身体损害情况,应形成一套包含全面信息数据支持且多个专业共同协作的防损体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更积极地促进不同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真正实现军队内部训练的安全高效水平。
参考文献
[1] 闫琪 , 赵鹏 , 于涛 , 等 . 体能视角下的“康复体能一体化”训练理念 [J]. 体育科学 , 2023, 43 (11): 3-14+39 .
[2] 康亚志 . 多目标康复体能训练在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42 (11): 129-135.
[3] 崔琳 , 李潇 . 军事体能训练中骨骼肌肉损伤的研究现状与预防策略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3, 13 (31): 14-18.
[4] 张俊 . 体能训练在预防青少年篮球运动损伤中的价值 [J].田径 , 2023, (06): 80-82.
作者简介: 李霆( (1986-12) ),女,汉族,内蒙包头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军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