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作者

毛少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徐州市 邮编221140

作者简介:毛少文(1991.9.7),男,江苏省徐州市,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摘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这使得高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更多挑战与难题,这在极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几率。对此,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探讨高职院校班主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借鉴。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重要性

前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深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在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创新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式,对高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对此,高职院校班主任在育人实践中,需注重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型育人方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从而全面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定位

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大多在基层一线从事相关工作,这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对未来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误解,极易产生轻视基层工作、自卑等心理问题。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学生日常工作,甚至对其职业发展也造成严重威胁。而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确自身发展定位,通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职业理想,提升职业自信,有效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做好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准备[1]。

(二)提高学生抗挫折与抗压能力

在人才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就业阶段,可能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遭遇失败。而高职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面对失败高职学生往往不能以正确的态度与心态去面对与接受,这极易导致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在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能够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在班主任引导下,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抗压能力能够得以显著增强,使学生在面对压力与挫折时能够保持客观、冷静、理性的心理,正确对待失败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能让其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与工作中产生的种种不如意。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逐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让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未知与挑战。

二、高职院校班主任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互动交流

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成为高职学生事业发展能否走向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初始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同之前学习阶段相比存在较大变化,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方法难以迅速掌握,导致其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无法跟上进度、理解模糊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极易产生厌学情绪[2]。对此,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需注重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并及时与不同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反映,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在师生协同努力下,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班主任也应主动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状况,利用微信搭建线上交流平台,通过及时询问学生生活情况与心理感受等,动态化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明确不同阶段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策略进行解决。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多元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逐步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与学习生活态度。

(二)开展多元活动

趣味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效渠道,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借助情感层面的共鸣,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开发,进行思考,借此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优化与干预,转变学生错误心理认知,逐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对此,高职院校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优化,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例如,高职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展开探究。学生既可以表达自己对心理问题的看法,也可以阐述自身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班级内引发讨论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让学生针对“焦虑”这一心理问题探讨有价值的解决策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审视自身心理问题,有意识地调整自身不良心态,进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3]。

(三)开展分类疏导

由于成长环境、自身发展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高职学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这要求高职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注重落实针对性原则,通过分类疏导开展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问卷发放的形式,对班级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为基础,搭建“人策”对应的动态化心理健康档案,开展针对性心理问题疏导工作,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班主任可以结合心理问题疏导工作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将学生划分等级,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针对重点学生要落实风险评估工作。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异常情况,则需及时与学生家长、心理辅导教师等进行沟通交流,多方协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

结语:综上所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任务,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互动交流、开展丰富活动、分级疏导等方式,逐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进而助力学生心理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 提升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探讨[J]. 数字化用户,2024(28):7-8.

[2] 张丽华. 探讨高职院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谈心谈话的策略[J]. 情感读本,2023(26):25-27.

[3] 郭亚敏,王远.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变革的路径[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41(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