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朗小丽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轩岗乡和谐小学 67840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

一、文化浸润:以民族精神涵养行为之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宝贵财富。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1]。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文化自信。在《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音乐欣赏、民族舞蹈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参与藏族的“藏历新年”、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就能够学习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体会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自己的行为之根。

二、家校共育:以协同合作筑行为之基

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协同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形成教育合力,以确保孩子在不同环境中都能接受到一致且连贯的教育指导。家校互动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不应仅限于问题发生后的应对,更应是预防性的、前瞻性的教育合作[2]。为了实现有效的家校共育,一方面,可以定期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学校也能掌握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这种双向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双方共同制定出更符合孩子实际需要的培养计划,从而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起无缝对接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应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通过电话沟通、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着眼强化卫生管理,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基本习惯。学校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卫生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

三、课程渗透:以学科教学涵养行为之泉

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而学科教学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到学科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教师需要明确学科教学与行为习惯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明礼貌行为。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耐心思考的习惯。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些学科特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行为习惯培养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应设计和实施具体的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行为目标、提供行为示范、及时反馈和表扬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升国旗》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升旗仪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仪式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国旗的意义和升旗的礼仪,强调尊重国旗的重要性。在升旗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保持肃静,行注目礼,展现对国旗的尊重。仪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爱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

好行为习惯。

四、活动体验:以实践锻炼塑行为之形

活动体验教学法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比如,可以设计“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首先向学生介绍环保的重要性,并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随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负责校园内特定区域的清洁工作。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清理垃圾,并对垃圾分类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环保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实践爱护环境的行为。这种通过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个人品质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榜样引领:以典型示范树行为之标

在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能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榜样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通过观察和学习榜样的行为,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标杆,从而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完善。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文明之星”“学习标兵”等活动,表彰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此来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在评选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那些在文明礼仪、学习态度、集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通过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以“文明之星”评选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评选的各个环节中来,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让学生自己提出评选标准。然后,通过班级推荐、自我推荐等方式,选出候选人。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候选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让其他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的。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文明之星”,并进行表彰,让学生在观察和学习这些榜样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内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文化浸润、家校共育、课程渗透、活动体验和榜样引领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岩云 .“双减”背景下优秀小学生家庭教育培养策略 [J].甘肃教育研究,2024(12).

[2] 刘玉梅 . 小学生行为养成的家校共育权责分析与解构 [J]. 基础教育论坛,2025(7).

[3] 丁业银,杨紫馨 . 公益广告培养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路径探索 [J]. 宜春学院学报,2025(1).

[4] 赵双红 .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分析及对策 [J].河南教育,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