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阅读:生动再现文本,滋养语文素养
姜灵侠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植根于“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得以展现。这一要求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逐字逐句分析 + 机械记忆”的模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与互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具体情景——正如孩子读“春风吹绿了小草”,若能亲眼看见操场边的草芽从枯黄变嫩绿,文字便不再是符号,而成为可触摸的生命。情景阅读正是基于这一规律,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的场景、氛围或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读《小蝌蚪找妈妈》时,观察鱼缸里的蝌蚪如何摆尾巴;学《秋天的雨》时,捡一片落叶感受“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种教学方式让语文学习从“隔着文字看世界”变为“站在世界里读文字”,使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自然积累语言经验,涵养核心素养。
一、情景教育的理论溯源与价值内核
(一)理论根基:从“情以物迁”到“情景共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深刻揭示了“客观事物—情感体验—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人会因外界情景的变化产生情感波动,而语言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李吉林先生受此启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说”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情景教学法”,主张“以景生情,以情促知”。她强调情景的“具象性”与“情感性”:通过生活展现(带学生观察春雨)、图画再现(用插画还原古诗场景)、音乐渲染(用古筝曲配《江南》)、表演体验(分角色演《狐假虎威》)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语言与生活的桥梁”。这种教学法并非简单的“情景装饰”,而是让知识附着于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见景、动情、悟理”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二)价值内核:让语文学习“扎根生活,滋养心灵”
情景教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语文与生活的界限。小学语文课本虽文字浅显,却藏着丰富的生命体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藏着善良的温度,《草船借箭》藏着智慧的光芒,《卖火柴的小女孩》藏着对苦难的同情……这些文本不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作家用心灵写下的“生活切片”。情景阅读正是要激活这些“切片”:当学生在《难忘的泼水节》中模拟“互相泼水祝福”,便理解了“欢乐的鼓点”背后的民族团结;当他们在《只有一个地球》中观察被污染的河水图片,便懂得了“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的忧患。
二、情景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梅花魂》:在“物—人—魂”的情景链中传承民族精神
第一步:观物悟形,建立直观认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梅花(或展示梅花图片、视频),聚焦“寒冬里的枝头,梅花没有绿叶衬托,却开得红艳”的特点。课堂上,教师提问:“冬天那么冷,很多花早就谢了,梅花为什么还要开放呢?”学生从“不怕冷”“很勇敢”等朴素认知切入,初步感知梅花的“倔强”。第二步:知人论世,链接民族记忆。播放短片:画面从风雪中的梅花渐变为历史人物——苏武在北海牧羊,手持汉节十九年不改其志;江姐在狱中绣红旗,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抗疫期间,医护人员脸上勒出红痕仍坚守岗位……背景音乐《中国心》渐起,激昂的旋律与画面中“坚守”的身影形成共鸣。第三步:情读悟魂,实现精神对话。此时再读祖父的话:“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学生的声音里多了份凝重。小轩在日记中写道:“我以前觉得梅花只是好看,现在知道,它像那些英雄一样,不管多难都不低头。”这种情景链让“梅花魂”从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润物无声”。
(二)《祖父的园子》:在“感官联动”中体验自由与思念
第一阶段:沉浸式体验“园子的自由”。视觉:展示色彩明快的插画——蓝天下的倭瓜花、追蝴蝶的小女孩、弯腰锄草的祖父;听觉:播放轻快的民谣,教师用轻柔的语调朗读:“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动觉:邀请学生模仿“追蝴蝶”“浇菜”“躺在草地上打滚”的动作,感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在。学生在情景中笑出声来,小婷说:“我好像闻到了黄瓜的香味,听到了蜜蜂嗡嗡叫,真想住在那个园子里!”第二阶段:对比式感受“失去的怅惘”。当学习“祖父去世了,园子还是园子,却不是原来的园子了”时,情景骤变:音乐换成低沉的大提琴曲;插画变为黑白色调——藤蔓枯萎,蝴蝶飞走,小女孩独自站在空荡荡的园子里;教师范读时声音渐轻,带着哽咽:“我再也听不到祖父笑了,再也不能跟着他种小白菜了……”课堂瞬间安静,有学生眼眶发红。小宇说:“现在觉得那个园子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在。”这种“乐与悲”的情景对比,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理解了“自由”与“爱”的关联。
(三)《月是故乡明》:在“对比情景”中共情思乡之切
情景一:“他乡月”的绚烂与疏离。展示图片:瑞士莱芒湖的月夜(湖面波光粼粼,月色如银)、非洲大沙漠的月亮、美国大峡谷的月色。配浑厚的旁白:“季老走过很多地方,见过比家乡大十倍、亮十倍的月亮,它们像宝石,像玉盘,美得让人惊叹。”学生惊叹于“大世界的月亮真美”。情景二:“故乡月”的朴素与温暖。切换画面:小小的苇坑,坑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晃,一个小男孩趴在坑边,手指着水里的月影笑。播放童声:“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苇坑边玩,月亮掉在水里,我们就去捞,捞不着,笑得肚子疼……”教师提问:“家乡的月亮比莱芒湖的月亮大吗?亮吗?为什么季老觉得它最好?”情景三:“心中月”的永恒与沉重。最后呈现季老晚年照片,配他的话:“我现在走不动了,但一闭眼,就看见家乡的苇坑,月亮还在水里晃呢……”学生沉默后,小琳说:“因为家乡的月亮里有他的小时候,有他的家。”这种对比让“乡愁”从抽象的“思念”变为具体的“苇坑、伙伴、童年”,学生在情景中懂得:最珍贵的风景,永远藏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三、情景阅读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从“学会”到“会学”,从“知识”到“素养”
1. 提升阅读理解深度:情景让抽象文字变为具体画面,学生不再死记“中心思想”,而是通过体验自主感悟。如学《穷人》时,通过“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抱回孤儿时的心跳声”等情景,学生自发理解“善良不分贫富”。2. 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在《陶罐和铁罐》的情景表演中,学生自然用上“傲慢”“轻蔑”“谦虚”等词语,比单纯背诵词义更有效;写《我的家乡》时,因曾观察过家乡的老槐树、听过街头的叫卖声,文字里满是生活气息。3. 涵养人文精神:学生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情景中体会“英雄气概”,在《伯牙鼓琴》的琴声中理解“知音难觅”,在《红楼梦》片段的情景演绎中感受“人情冷暖”,精神世界在文本与情景的交融中逐渐丰盈。
(二)反思:情景创设需避免“为景而景”
1. 情景要“服务文本”:曾有教师教《静夜思》时,用炫目的灯光模拟“月光”,学生只顾看灯光,反而忽略了“思乡”的核心。情景应是“绿叶”,文本才是“红花”,不可喧宾夺主。2. 情景要“贴近学生”:农村孩子对“摩天大楼”的情景可能陌生,城市孩子对“稻田”的想象有限,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调整情景形式——农村孩子学《草原》,可对比“山坡上的羊群”与“草原上的羊群”;城市孩子学《麦哨》,可播放割麦的声音、展示麦穗实物。3. 情景要“留有余地”:情景是“引子”,而非“答案”。如《狐狸和乌鸦》,不应直接说“狐狸很狡猾”,而通过表演让学生自己发现“狐狸说好听话是为了骗肉”,保留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