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慧 刘祎歆 胡亚楠

南京理工大学

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社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大多时候会遭遇环境适应、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的关键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 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同样明确提出,需“健全多部门联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本文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共同发挥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体系,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的现实困境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持续更新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在实践中,因多主体联动欠缺、责任边界不清晰等多种因素限制,仍存在不少困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从学校内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工处、教务处、辅导员、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承担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工作,学工处与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与危机排查,教务处负责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专业教师负责学业指导,各自分工比较清晰,然而各部门之间缺少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工作联动机制,致使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前置评估与后期干预能力都不够。例如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有异常状况时,大多是反馈给辅导员,而非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交流,或许会忽略背后的心理因素。辅导员排查到学生有心理危机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危机干预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协作存在滞后与不匹配的问题。

从家校协调层面来看,沟通不及时和理解不到位也是问题所在。部分高校与家庭的沟通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通常只有在学生发生严重心理危机时才与家长联系,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了解不足,无法提供有效支持。同时,部分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大学应承担所有责任,缺乏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意识。

从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层面来看,资源和服务对接仍存在问题。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校内教师,未能充分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尽管一些高校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如“专家讲座”或“危机转介”未形成深度协同机制。由于学校与社会机构在工作流程和标准上的脱节,学生在两者之间转介时,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难以保障,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介入价值

生态系统理论源自心理学、社会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是研究个体与环境交互关系的经典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个体处于多层次的环境系统中,各系统及其相互作用都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内涵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多层次环境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微观系统(家庭、学校)、中观系统(家校互动)、外层系统(社会支持)和宏观系统(文化政策)。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整体性、动态性和协同性三个视角。

1. 整体性视角:破解“碎片化”的教育困境

过去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一般会把重点放在个体层面或者某一方面的干预举措上,这种模式忽视了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诸多因素,而且不同环境要素之间也会产生相互作用,如此一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呈现出较为十分突出的“碎片化”特性,很难达成系统且全面的教育成效。生态系统理论所倡导的整体性视角,认为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放置在由多层次系统构成的整体框架之中展开分析研究,要精确分辨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种要素。如学生自身的认知状况、家庭给予的支持力度、学校相关的资源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又要深入探寻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学业压力为例,传统方法可能仅依赖学业辅导课程,而生态系统理论则要求全面考虑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从根本上减轻学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提升干预效果。

2. 动态性视角: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有“动态性”特质,会依据自身年级、学业进程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常采用统一标准化服务内容与实施方式,难以跟上学生需求动态变化节奏,致使教育服务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变化性,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系统要素会随时间推移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个体心理需求,以毕业生职业规划焦虑问题为例,生态系统理论要求教育者结合就业市场形势、学校资源和毕业生个人目标,动态调整教育内容。同时,增加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帮助其缓解就业焦虑,提升应对能力。

3. 协同性视角:构建“多主体”的育人机制

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协同机制不完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欠缺有效的联动,致使教育资源难以整合,教育实效也难以提高。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整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为个体提供最优化支持。该理论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基础,明确了各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例,可以建立学校内部、家校和校社的三级协同机制,各方共同参与,确保学生危机的快速识别、及时干预和持续跟踪。

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在我国高校处于“大思政、大德育”这种教育工作背景状况下,若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就更需要对个体与家庭之间的微观支持、高校内部的中观协同以及社会资源的宏观整合进行协调。

1. 夯实个体与家庭的微观支持:以“价值引领 + 能力提升”筑牢心理根基

微观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既要提升个体的心理素养,又要强化家庭支持功能,并结合“大思政”价值导向,实现心理育人与德育育人的融合。

在个体层面,可以从认知、技能两方面开展。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其次,加强实用心理技能训练,如情绪识别、正念减压和冲突解决等,结合朋辈互助,培养心理委员,将心理技能转化为日常习惯。在家庭层面,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常态化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工作坊等方式,邀请心理学专家和辅导员授课,引导家长通过家庭美德和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完善高校内部的中观协同:以“大心理 + 大思政”构建育人闭环

高校应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三全育人”的“大心理”工作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德育”体系。

构建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破解信息孤岛与责任模糊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定期召开会议和制定工作文件,营造有利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心理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行业心理与职业道德的联系,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结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同时,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育人能力,将思政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师考核,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培训体系。

3. 推动社会资源的宏观整合:以“校社医”协同构建支持网络

在社会层面,需打破资源分散与服务断层,建立以政府主导、高校牵头、社会参与、医疗支持的协同网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普惠且连续的支持。

构建“校社医”深度协同机制,高校应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绿色转介通道。社会心理机构可为高校提供补充咨询服务,弥补学校心理中心的不足。高校也可为社会机构提供实践基地,推动心理健康科研和科普工作。此外,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应共同设立专项帮扶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心理服务,普通学生可通过优惠服务获得心理支持。政策保障方面,地方政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化宣传,改变心理健康的污名化观点,营造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这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困境、提高教育成效的有效办法,唯有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协同功能,整合多种资源,形成育人的合力,才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予全面、多层次的支撑,帮助大学生达成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同步成熟,为国家培育更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程波辉 , 罗培锴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构建路径 [J]. 理论探讨 ,2024(3):83- 90.DOI:10.3969/j.issn.1000- 8594.2024.03.011.

[2] 于跃进 , 李安瑶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12):84- 87.DOI:10.19865/j.cnki.xxdj.2025.12.022.

[3] 黄步庭 .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J].环境工程 ,2022,40(4): 后插 86- 后插 87.

[4] 周立 , 高文义 , 张吉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探析 [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2):126- 128. DOI:10.3969/j.issn.1005- 5843.2009.02.038.

1 王慧(1997—)女,汉族,安徽安庆,学历:硕士,职称:研究实习员,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2 刘祎歆(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学历:硕士,职称:研究实习员,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3 胡亚楠(1993—)女,满族,辽宁锦州,学历: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2024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 育心育德’ 共同体构建研究”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