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掐丝珐琅工艺大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张秀荣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核心导向,高中美术教学也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养培育”。掐丝珐琅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金属锻造、珐琅釉料、色彩搭配于一体,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基因,又蕴含着严谨的工艺逻辑与创新可能[1]。然而当前高中美术中,传统工艺教学多以“单课时体验”为主,存在内容碎片化、文化挖掘浅、素养衔接弱等问题,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大单元教学作为整合知识、技能与文化,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将其应用于掐丝珐琅工艺教学,对破解当前传统工艺教学碎片化困境、深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以及推动高中美术教学从技能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具有具体重要意义。

一、掐丝珐琅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深化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掐丝珐琅作为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其发展脉络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从元代的初步成型到明清的鼎盛繁荣,掐丝珐琅在材质选用、工艺技法、纹样题材等方面都凝结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引入掐丝珐琅工艺,能让学生透过冰冷的文物看到背后鲜活的历史场景,比如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对掐丝珐琅制作的严苛规范,实则反映了当时皇权对工艺美学的主导;民间掐丝珐琅器物上的吉祥纹样,更是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的直接表达。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传统工艺并非孤立存在的技艺,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进而从内心生发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敬畏心,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掐丝珐琅工艺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其自身的工艺特性与教学逻辑,也与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能从多维度推动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在图像识读上,掐丝珐琅器物的纹样体系丰富多元,从缠枝莲纹的连续韵律到几何纹的对称秩序,学生通过剖析纹样的布局规律与色彩层次,可强化对视觉符号的解码能力,深入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隐喻与审美逻辑;在美术表现中,掐丝时金属丝的弧度控制、点蓝时釉料的用量把控等工序,要求学生将抽象的设计构想转化为具体的工艺操作,这一过程能有效锤炼造型精准度与动手实践力,让学生掌握用工艺语言传递创意的方法;在审美判断层面,宫廷掐丝珐琅的华贵与民间作品的质朴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比较中能逐步构建自身的审美坐标系,学会从工艺水准与文化底蕴等角度综合评判作品价值,进而在创意实践中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提升美术核心素养[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掐丝珐琅工艺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构建“历史- 工艺- 文化”三维教学脉络

教学中需打破单一技艺传授的局限,以“历史脉络为线、工艺技法为轴、文化内涵为魂”搭建三维教学框架,可借助故宫博物院藏掐丝珐琅器物的考古发现史料,让学生梳理从元代“大食窑”到明清“景泰蓝”的名称演变,理解工艺成熟与社会经济的关联,如明代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珐琅釉料原料变化,如何推动色彩表现的丰富性;清代康乾时期宫廷造办处的规模化制作,怎样让工艺精度达到新高度。在工艺教学环节采用“分步拆解 + 逻辑关联”的方式,先通过慢镜头演示让学生观察掐丝时粘丝- 定型的力度控制,再结合物理学科中金属延展性知识解释铜丝塑形原理;点蓝环节对比不同釉料的成分差异,说明烧蓝温度对色彩饱和度的影响,同时融入文化解读,如分析器物上“龙纹”的皇权象征、“蝙蝠纹”的民俗寓意与“缠枝莲纹”的佛教内涵,让学生明白工艺技法的演变始终围绕文化表达需求,在三维联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技艺逻辑,深化文化认知,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设计“体验- 探究- 创造”递进式活动链

活动设计需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渐进规律,从基础体验到深度探究再到创新创造逐步推进,在进行掐丝珐琅教学时,应在基础阶段设置“工艺复原体验”,让学生用细铝丝替代铜丝、丙烯颜料替代珐琅釉进行模拟操作,在重复掐制线条、点填色彩的过程中熟悉工序节奏培养学生操作的耐心与精准度,以此锤炼美术表现中的造型控制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传统工艺的严谨性。探究阶段聚焦“工艺难点突破”,围绕掐丝起翘、烧蓝变色等实际操作中常见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对比实验,如针对“掐丝起翘”,对比不同粘丝胶水的粘性时效与固化温度;针对“烧蓝变色”,记录不同温度下釉料的色彩变化数据,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解决策略,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思维。创造阶段引导“传统与现代融合”,鼓励学生从生活场景、现代设计中提取创作主题,将工艺技法转化为创意表达的工具,让学生在递进式活动中实现从“会做”到“会创”的提升,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搭建“多元- 过程- 联动”评价体系

评价需跳出“重结果轻过程”的惯性,以核心素养发展为锚点构建立体评价框架,要让评价成为技艺掌握的检验尺与文化认知与创意能力的生长剂。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拓展评价维度的多元性,除了观察掐丝的规整度、点蓝的层次感等工艺指标,还可通过“工艺日志”评估学生对工序原理的理解,如记录其对“烧蓝温度影响釉色饱和度的影响”分析;通过“纹样设计说明”考察文化转化能力,看是否能将传统纹样寓意与现代审美结合。二是强化过程评价的连续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材料,清晰呈现学生在造型能力、问题解决思路上的成长。三是构建联动评价的开放性,构建“师生 - 生生 - 校外”的评价共同体,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出工艺改进与创意提升的具体建议;同学间通过小组互评交流创作思路,在碰撞中深化对工艺的理解 [3];邀请非遗传承人对作品的传承性与创新性进行点评,借助专业视角拓宽学生的认知维度,让评价真正成为推动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助力。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掐丝珐琅工艺大单元教学,是传统工艺传承与学生素养培育的双向融合,通过三维教学脉络、递进活动链与多元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在技艺体验中懂工艺、在文化探究中明底蕴,在创新实践中育素养。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融合,让掐丝珐琅教学成为多学科协同培育素养的纽带,让真正实现工艺传承与素养生长的长效共振。

参考文献

[1] 李娅楠 . 文化理解素养导向下掐丝珐琅画融入美术课堂策略研究 [J]. 艺术科技 ,2024,37(22):208- 210

[2] 陈惠 . 掐丝珐琅工艺在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及其传承创新 [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34):16- 18

[3] 王宪超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以文人画大单元教学为例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3):161-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