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秦晓辉 尚增喜
甘南州教育局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 747000 甘南州教学仪器供应站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 747000
一、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中小学德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多民族聚居的甘南地区而言,如何将本地文化资源与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形成“五个认同”,是小学教育需回应的重要课题。
甘南红色文化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语境。1935 年至1936 年,红军长征途经甘南,在腊子口、迭部等地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卓尼土司助红军”等历史事件,其中既有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更蕴含着汉、藏、回等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团结记忆——例如卓尼土司杨积庆暗中为红军提供粮草、藏族群众帮助红军渡过白龙江等故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合作第一小学作为甘南州府所在地的重点小学,学生涵盖藏、汉、回等多个民族,近年来尝试以本地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活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问卷等方式,系统梳理其实践经验,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二、甘南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契合性
甘南红色文化并非孤立的“革命记忆”,其内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高度契合,为小学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融合点”。
(一)以共同历史记忆筑牢“共同体”的情感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对“共同历史”的认知与认同。甘南红色文化中,“各民族共同支援红军”的历史细节,打破了“革命历史是单一民族叙事”的认知误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长征的胜利,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这种基于本地的、可触摸的历史记忆,比抽象的理论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当合作第一小学的藏族学生听到“祖辈曾帮助红军”的故事时,会自然产生“我的家族也是历史的参与者”的归属感,进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二)以团结奋斗精神凝聚“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红色文化中“不怕牺牲、团结互助”的精神,与共同体意识倡导的“守望相助、共同发展”高度一致。甘南长征故事中,红军尊重藏族习俗、藏族群众信任红军的互动细节,既体现了“民族平等”的革命理念,也暗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当代要求。在小学教育中,这些故事能让学生跳出“单一民族视角”,理解“团结”不是口号,而是“你帮我、我助你”的具体行动,进而形成“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价值认同。
(三)以本地文化载体降低“共同体”教育的认知门槛
对小学生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较抽象的概念,而本地红色文化以“身边的故事、熟悉的地名”为载体(如腊子口、白龙江均是学生可能去过的地方),能有效降低认知难度。合作第一小学的教师反映:当讲到“腊子口战役”时,有学生举手说“我爸爸带我去过那里,山上还有纪念碑”;讲到“藏族群众帮红军渡江”时,藏族学生能联想到“奶奶说过以前的人很重视‘帮衬’” ——这种“从熟悉到陌生”的认知路径,让“共同体”从“遥远的概念”变成“可感知的生活逻辑”。
三、合作第一小学红色文化融入的实践路径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作第一小学从“课程渗透、活动体验、环境浸润”三个维度入手,将甘南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逐步推进共同体意识培养。
通过课程渗透让红色故事走进课堂
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该校未将红色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教育设为“单独课程”,而是依托语文、道德与法治、地方课程(《可爱的甘南》)进行“嵌入式”渗透,避免“说教式”教学。
1. 语文课堂实现从“文本”到“文化”的延伸。在三年级语文《红军不怕远征难》单元,教师不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补充了“红军过甘南时的小故事”:如“小红军与藏族阿妈的约定”(红军战士借住藏族阿妈家,离开时留下银元并承诺“革命胜利后回来看看”),让学生通过故事续写、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红军与群众的情感联结”;五年级则组织学生写“我眼中的红色甘南”征文,部分学生结合家人讲述的“卓尼土司故事”,写出“原来我们藏族也为长征做过贡献”的感悟。
2. 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从“故事”到“认同”的深化。在“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单元,教师以“腊子口战役中的团结”为案例:讲解战役时,不仅讲红军的英勇,更强调“当地藏族猎人给红军指了一条小路,才绕到敌人后方”,随后提问“如果没有藏族猎人的帮助,战役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各民族的作用”;课后布置“寻访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作业,有学生采访社区里“汉族医生帮藏族老人看病”的事,将“历史团结”与“现实团结”联系起来。
3. 地方课程实现校本资源的系统开发。该校联合甘南州党史办,编写了简易校本教材《甘南的红色足迹》,按“低年级听故事、中年级画故事、高年级查故事”的逻辑设计内容:低年级收录带拼音的短故事(如《红军和小羊》),配本地红色遗址图片;中年级设置“红色地图”绘画任务(标注腊子口、迭部等地点);高年级则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老党员、查资料,补充“本地红色故事的细节”。
通过活动体验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该校通过“走、讲、演”等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在实践中深化共同体意识。
1.“重走红色足迹”研学活动。每年 4 月(长征胜利纪念日前后),学校组织 3-6 年级学生分批次开展短途研学。到合作市“甘南州博物馆”参观“长征在甘南”展厅,看红军用过的马灯、藏族群众捐赠的青稞袋。五年级学生旦增(藏族)在研学日记中写:“以前觉得纪念碑只是石头,现在知道上面刻的是大家一起奋斗的事,汉族、藏族都一样重要。”
2.“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结合“民族团结月”,学校举办故事演讲比赛,要求学生“讲一个体现民族团结的红色故事”。学生们挖掘了不少细节,如《回商马三爷的银元》《藏医救伤员》等。比赛后,优秀故事被制成“故事卡片”,在班级“故事角”轮换展示,形成“人人讲、天天听”的氛围。
3.“民族伙伴共成长”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中的“团结精神”转化为现实行动。学校以“民族互嵌”为原则分组(每组 2~3 个民族的学生),开展“共画红色手抄报”“一起帮社区老人”等活动。在“共画手抄报”中,藏族学生画雪山、红军,汉族学生写故事文字,回族学生设计花边,完成后标注“XX 组(藏、汉、回)共同创作”;在社区服务中,学生们一起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将“团结”从“历史故事”落实为“生活互助”。
(三)通过环境浸润让红色文化“看得见”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该校通过空间设计,让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元素融入校园角落,形成“时时见、处处感”的氛围。
1.“红色长廊”与“团结墙”。教学楼走廊设置“红色长廊”,悬挂甘南红色遗址图片、学生绘制的红色故事漫画;操场旁的“团结墙”则展示两部分内容:左侧是历史中的团结,红军与藏族群众握手的插画,右侧是现在的团结,学校民族学生一起上课、游戏的照片,用对比直观呈现“团结的延续性”。
2.班级“红色角”。每个班级设置“红色角”,内容由学生自主更新:有的放研学带回的照片、故事卡片;有的摆学生自制的“红色人物手偶”,有的贴“我的感悟”便签。低年级班级还开展“红色角小管家”轮岗,由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负责整理,在分工中培养合作意识。
四、实践成效与现存问题
( (-) )初步成效
通过对合作第一小学 320 名学生(涵盖 3-6 年级,各民族比例与学校整体一致)的问卷与10 名教师的访谈发现,红色文化融入实践已产生初步成效。
1. 红色文化认知度提升。87% 的学生能说出“甘南至少1 个红色地点”(如腊子口、迭部),76% 的学生能讲出“1 个体现民族团结的红色故事”,远高于未开展系统活动前的32% 和28%(学校2021 年基线调查数据)。
2. 共同体意识情感增强。当被问“你觉得各民族的关系像什么”时, 65% 的学生回答“像一家人”“像兄弟姐妹”(如“就像红军和藏族群众一样,要互相帮”),而此前更多学生回答“各过各的”;在“是否愿意和其他民族同学做朋友”的问题上,92% 的学生选择“愿意”,并有不少学生提到“一起讲红色故事时,觉得我们没区别”。
3. 行为层面出现积极变化。教师反映,学生间因“民族差异”产生的小矛盾(如饮食习惯、语言不通)减少,主动互助的场景增多:如汉族学生帮藏族学生补汉语作业,藏族学生教汉族学生说简单藏语;在研学活动中,不同民族学生自然组队,主动分享食物、互相照顾。
(二)现存问题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合作第一小学的实践仍存在不足,制约了红色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1. 课程融入“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红色文化在各学科的渗透多依赖教师“自主发挥”,未形成统一的“年级目标”。如三年级语文讲了“红军过甘南”,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却未衔接,导致学生认知“断层”;部分教师因对本地红色文化研究不足,讲解时仅停留在“故事表面”,未深入挖掘“团结内涵”。
2.活动形式“同质化”,体验深度不足。研学活动多停留在“参观 + 听讲”,学生参与度有限;故事演讲、手抄报等活动虽受学生欢迎,但长期重复易导致“疲劳”;部分活动未考虑低年级学生特点,如让二年级学生写“红色感悟”,效果不佳。
3. 家校社协同“薄弱化”,未形成合力。学校活动多“校内闭环”,家长参与度低(如研学活动仅 23% 的家长主动询问“孩子学到了什么”);未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导致教育场景局限于校园,难以延伸到生活。
4. 评价机制“单一化”,缺乏过程性考量。对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培养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多以“是否参加活动”“手抄报是否完成”等结果性指标衡量,未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行为转变”,难以精准判断教育成效。
五、推动融合实践走向深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合作第一小学的实际,可从“课程系统化、活动精准化、协同常态化、评价多元化”四个方面优化实践路径。
(一)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强化内容衔接
1. 制定年级目标。联合甘南州教育教研室、党史办,按“低年级:感知红色故事,知道‘各民族要友好’;中年级:理解红色精神,懂得‘各民族要互助’;高年级:认同共同历史,践行‘各民族要团结’”的逻辑,明确各年级红色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目标。
2. 开发跨学科教案。组织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教师共同编写“融合教案”:如语文负责“故事讲解”,道德与法治负责“价值讨论”,美术负责“故事可视化”,形成“学科联动”;例如围绕“腊子口战役”,语文课读故事,道德与法治课议“团结的作用”,美术课画“战役中的互助场景”,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内容。
3.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邀请州党史办专家、资深德育教师到校开展讲座,讲解“甘南红色文化中的民族团结细节”(如红军对藏族习俗的尊重措施、各民族群众参与革命的具体数据);组织教师参与“红色文化研学”,提升教师的文化理解与教学能力。
(二)设计“分龄化”活动载体,深化体验感知
1. 按年级优化活动形式。低年级开展“红色故事绘本共读”“红色手偶剧表演”,通过“玩”理解故事;中年级开展“红色情景剧创作”,在“编”中思考关系;高年级开展“红色文化小课题研究”,通过查资料、访谈,在“探究”中深化认同。
2. 丰富研学活动内涵。在“参观+ 听讲”基础上,增加“体验环节”,如开展“模拟送信”游戏,学生分“红军组”“藏族群众组”,“群众组”给“红军组”指路线,完成“送信”任务;在博物馆开展“文物背后的故事”认领活动,学生选一件文物,查资料后向同学讲解“这件文物体现了什么团结细节”,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拓展教育场景
1.推动家长参与。通过“家长课堂”讲解“红色文化对孩子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意义”,发放《家庭红色故事共读手册》;举办“亲子红色故事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讲“家里的团结故事”,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对话”。
2. 链接社区资源。与甘南州博物馆、党史纪念馆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培训学生讲解红色文物,向游客介绍;邀请社区老党员、老战士到校“讲亲身经历”,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说服力;利用社区“民族团结广场”,举办“红色文化+ 民族团结”主题市集。
(四)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精准把握成效
1.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过程:如研学日记、故事演讲视频、同学互评、家长反馈,结合“红色文化知识小测”“共同体意识问卷”,全面评估认知与情感变化。
2. 关注“行为转化”指标。设计“班级团结小日志”,由班主任记录学生的互助行为;每月评选“团结小榜样”,重点表彰“用行动体现团结”的学生,让评价从“看成果”转向“看成长”。
六、结论
甘南红色文化以“共同历史、团结记忆”为核心,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是民族地区小学开展德育的宝贵资源。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学的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渗透、活动体验、环境浸润等路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从“认知红色故事”到“理解团结内涵”,再到“践行共同体意识”,为“五个认同”的培养奠定基础。
尽管实践中存在课程碎片化、协同不足等问题,但通过构建阶梯式课程、设计分龄化活动、完善协同机制与评价体系,可进一步深化融合成效。这一探索不仅为甘南地区小学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启示——唯有扎根本土文化,让教育“有温度、可感知”,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2] 甘南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甘南藏族自治州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2010.
[3] 王娟. 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研究[J]. 教育探索,2022(05).
[4] . 关于推进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意见[Z].2021
作者简介:
秦晓辉(1981.11——),男,汉族,甘肃秦安人教育管理。尚增喜(1983.11—),男,汉族,甘肃舟曲人教育学,小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