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重构研究

作者

胡炜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局限于学校内部,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效参与,难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内涵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等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压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协同合作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辅导员承担,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度较低。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孤立状态,缺乏与家庭和社会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社会相关机构和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参与也相对较少,未能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片面,缺乏针对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关注不够。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例如,在新生入学阶段,学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新人际关系等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未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三)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心理咨询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但服务范围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四)教育资源分散,缺乏整合利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目前这些资源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和协同,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效果不佳。例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二)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建立家校社沟通合作平台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合作平台。线上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等方式,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线下平台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三方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合作。通过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三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应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同时,学校可以与社会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如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社区等,整合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例如,学校可以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培训课程;与医院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疾病防治工作;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协同育人质量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应构建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参与度、协作效果和教育成果等因素。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吸引和鼓励家庭和社会中的专业人士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如邀请家长中的心理咨询师、医生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重构意义重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主体单一、内容片面等问题,而家校社协同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构建协同理念、搭建沟通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评价及加强师资建设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虽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重构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的范围,深入开展实证研究,验证工作模式重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重构策略 参考文献

(一)构建协同育人理念,增强三方合作意识

高校应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意识,形成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三方的职责和分工,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1] 卞小莉 . 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困境与应对——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 [J]. 教育观察 , 2025, 14 (06): 124- 127.

[2] 顾胜楠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家校社” 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 2023, (12): 196- 199.

作者简介:胡炜(1992 年3 月),女,汉族,淄博人,硕士,助教,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