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临床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倪华美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畜牧兽医服务站 226100
畜牧兽医临床技术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精准的疾病诊断与高效的治疗方案,均依赖于临床技术的科学运用与合理实施。随着现代畜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快速发展,动物疾病的发生呈现出病原复杂化、病症多样化的显著特征,这对临床技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入开展临床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动物疾病的防治效果,保障动物机体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更对整个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临床诊断技术应用
1.1 基础临床检查技术
临床检查技术是疾病诊断的基本前提,通过动物机体检查结合系统的外观检查、生理指标测定等工作获得的数据来判断出疾病。外观检查主要是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体表的被毛有无脱失、色斑变化、患处是否有红肿、脱毛、破损等问题。身体活动状态有无异常等,以上都是机体异常的表现。体温测量、脉搏测定是反映动物机体代谢水平和血液循环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实时地对这两项生理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可以获取机体内的实时信息,对于确定疾病的部位以及发展程度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1.2 实验室检测技术
实验室检测技术是疾病精准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从动物身上采集到的样品经过检测后可以获得客观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它包括血液分析、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在内的重点检测项目。其中血液分析主要是通过检测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等,可对动物是否出现贫血、感染或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作出判定。粪便检查主要是对寄生虫卵进行检测以及对肠道炎症标记物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疾病。尿液检测主要是通过观察尿液成分情况来判断动物是否存在肾功能或泌尿系统疾病。
1.3 影像学检查技术
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各种现代医学成像仪器对动物体内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寻找疾病的影像学依据。其常用的技术有 X射线检查和B 超检查。X 射线检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该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动物骨骼系统的情况,可以发现一些骨科疾病的症状,能对骨折、关节病变等骨科疾病做出较好的诊断。B 超检查主要是对一些实质性器官的大小、形态、结构进行动态观察,可以很好地判断动物是否存在肿瘤、器官肿大、积液等情况,对临床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治疗技术应用
2.1 药物治疗技术
一是精准化。根据动物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及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采取最恰当的用药方式。临床常用药物类别的抗生素、抗病毒类、驱虫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等作用发挥药效。抗病毒药物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而设,以抑制病毒复制周期发挥作用。
2.2 手术治疗技术
手术疗法在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严重内脏疾病的外科干预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对外科治疗区域病灶进行手术切除或者对受损组织器官行修复与重建手术,恢复动物身体机能,外科手术包括了创伤修复术、肿瘤切除术及器官手术三个部分。创伤修复术进行清创、缝合处理,可保证创伤面不合并感染,及时愈合。
2.3 生物治疗技术
生物治疗是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调节动物机体免疫系统或利用机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来靶向治疗疾病的技术。主要包含了免疫治疗以及细胞治疗两大类技术。其中免疫治疗是通过注射一些疫苗或者是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剂来刺激动物机体产生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提高动物机体对一些病原体的识别清除能力。
三、技术应用影响因素
3.1 人员素质因素
人员素质是影响临床技术应用效能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指兽医人员的知识水平、临床经验以及技能水平等。具备扎实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是正确判断病例的保障,需要兽医掌握动物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等知识。通过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可以快速识辨病症、推断病情变化走向。准确的操作技巧才能保证各种诊断、治疗技术得以正常运行,也决定了是否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以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3.2 设备条件因素
设备条件是临床技术应用的物质前提,临床诊疗设备是否先进、精确度能否满足检测和治疗的要求,直接决定了临床诊疗的实际水平。在使用了精密生化分析仪和数字式 X 射线机等先进诊疗设备之后,可极大降低人为错误。在使用了微侵袭式手术器械以及智能化输液系统后,可大大增加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改善治疗的安全性。只有不断更新完善各种诊疗设备,保持设备功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临床技术应用取得好的结果。
3.3 环境因素
诊疗环境质量对于临床各项技术应用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具体包括诊疗过程中环境的卫生条件、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情况等环境因素。通过保持诊疗场所清洁卫生,可以减低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概率,降低动物机体被感染的风险。调节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及保证通风良好可以使动物机体制动减弱,对诊断治疗操作的耐受力上升,为临床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条件。
四、技术应用优化策略
4.1 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培养是优化临床技术应用的核心环节,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兽医队伍的专业素养。在高校教育层面,深化交互设计教学改革,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临床见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诊疗环境中积累临床经验,培养职业素养。在在职培训层面,建立常态化的继续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技能培训班,及时更新兽医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能力。
4.2 完善诊疗设备条件
设备建设需遵循“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原则,加大对先进诊疗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设备动态更新机制。根据诊疗需求,优先引进智能化、精准化检测治疗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同时,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计量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数据准确可靠,为临床技术的高效应用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结束语
畜牧兽医临床技术作为动物疾病防治的核心支撑,其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的应用分析,以及对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优化策略的系统性探讨,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应用理论框架。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中,需持续加强临床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应用,通过优化人员素质、设备条件、环境因素和评价体系,推动临床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保障动物健康、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厉代兴 . 兽医临床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05):39- 41.
[2] 刘海燕 , 李勇 . 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推广方法分析 [J].中兽医学杂志 ,2024,(05):85-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