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如何建立畜禽的科学防疫制度
郑春华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郭家店综合服务中心(畜牧站)1365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动物疫病频发、防控难度加大的问题。疫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畜禽防疫制度,对于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防疫制度是指根据畜禽生物学特性和疫病流行规律,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措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二、养殖场科学防疫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的场址选择与布局规划
1. 场址选择原则:养殖场应选址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方,与主要交通干道、居民区、其他养殖场保持足够距离(一般不少于 1000 米)。同时要考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稳定等基础设施条件。
2. 场内布局规划:养殖场应严格划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各区之间设置隔离设施。生产区内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如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育成舍等),并实行单向流动。场区四周应建立围墙或防疫隔离带,出入口设置消毒池和消毒通道。
(二)完善的防疫设施建设
1. 消毒设施:包括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通道、喷雾消毒设备等。消毒池长度应大于车轮周长 1.5 倍,深度 15-20 厘米,保持有效消毒液浓度。
2. 隔离设施:新建养殖场应设立隔离观察区,对引进的种畜禽进行至少 30 天的隔离观察。场内应设立病畜隔离舍,用于隔离治疗患病动物。
3. 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如化尸池、焚烧炉等)或与专业无害化处理中心签订处理协议。设置专门的粪污处理区,防止交叉污染。
(三)规范的饲养管理制度
1. 全进全出制度:同一养殖单元应实行" 全进全出" 的生产模式,即同一批次的畜禽同时进入、同时转出,便于彻底清洗消毒和防疫管理。
2. 封闭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出养殖区。外来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生产区,必要时应严格消毒并穿戴防护服。
3. 饲料与饮水管理:使用安全、优质的饲料原料,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定期清洗消毒饮水系统,保证饮用水清洁卫生。
(四)科学的免疫程序制定
1. 免疫程序制定原则: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和生长阶段,制定针对性的免疫程序。重点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
2. 疫苗选择与使用: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运输、保存和使用。建立疫苗领用记录,确保可追溯。
3. 免疫效果评估:定期采集血清样本进行抗体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免疫抗体合格率应达到 70% 以上。
(五)系统的疫病监测与预警
1. 日常健康巡查:饲养人员每天观察畜禽的采食、饮水、排泄和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兽医人员。
2. 定期疫病监测:制定科学的监测计划,定期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掌握疫病流行情况。重点监测重大动物疫病和常见多发病。
3. 疫情预警机制:建立疫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及时掌握周边
地区和本场的疫病动态,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六)严格的消毒灭源措施
1. 日常消毒:制定科学的消毒计划,对圈舍、场地、用具等定期消毒。消毒前应彻底清扫,提高消毒效果。2. 终末消毒:畜禽转出或出栏后,对空舍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包括屋顶、墙壁、地面、饲槽等所有表面。3. 消毒剂选择与轮换:根据消毒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防止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七)严格的人员管理1. 人员培训:定期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防疫意识和操作技能。2. 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患有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畜禽的工作。3. 行为规范: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鞋帽,严格执行消毒程序。禁止在生产区内进食、吸烟等行为。(八)应急处理预案1. 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时,应立即隔离患病动物,限制人员和物品流动,并按规定程序上报。2. 应急处置措施: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隔离封锁、紧急免疫、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等措施。3. 恢复生产计划:疫情处置完毕后,制定科学的恢复生产计划,包括空舍期、清洗消毒、哨兵动物饲养等环节。
三、科学防疫制度的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养殖场应成立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由场长担任组长,兽医技术人员具体负责防疫工作的组织实施。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防疫职责,形成全员参与的防疫体系。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防疫规章制度,包括免疫接种制度、消毒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并张贴在醒目位置。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三)资金保障
将防疫经费纳入养殖场年度预算,确保防疫设施建设、疫苗采购、消毒药品、检测监测等工作的资金需求。建立防疫资金专账,专款专用。
(四)技术保障
与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获取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定期邀请专家到场指导,解决防疫技术难题。
(五)记录管理
建立完整的防疫档案,包括免疫记录、消毒记录、疫病监测记录、兽药使用记录等。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 2 年,重大动物疫病档案应长期保存。
四、结论
建立科学的畜禽防疫制度是养殖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合理的场址布局、完善的防疫设施、规范的饲养管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系统的疫病监测、严格的消毒措施和人员管理,可以构建全方位的防疫屏障。同时,需要加强组织、制度、资金和技术保障,确保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只有坚持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的原则,才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