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设计研究

作者

郑鹏程

身份证号码:410323199306050018

引言

近年来,电力行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电力系统规模持续拓展、架构趋向复杂,运行稳定性、可靠性与管理效能方面的优化需求也随之显现。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前者借助计算机、通信及控制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后者则在系统出现异常时及时响应,隔离故障设备,为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筑牢防线。对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继电保护设计展开深入探讨,或有助于推动电力系统性能提升,为行业长远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1.1 系统架构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常见的架构形式为分层分布式结构,一般包含站控层、间隔层与过程层等组成部分。其中,站控层作为系统管理的关键层级,通常由监控主机、操作员站、工程师站等设备构成,主要承担着电力系统集中监控、数据处理以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间隔层多由保护测控装置、通信控制器等设备组成,在电气间隔的保护、测量、控制与通信等功能实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过程层则涵盖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及其配套的智能终端,主要负责电力系统实时数据的采集工作,并将控制指令落实到一次设备执行环节。

1.2 系统功能

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技术手段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运用滤波、转换、计算等方法,对原始数据加以处理,旨在为系统后续的监测、控制与分析环节,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参考。

运行监控与操作:借助操作员站,能够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持续监测,以图形、表格、曲线等可视化方式,呈现系统运行参数与设备状态信息。在此基础上,操作人员可通过系统执行遥控、遥调操作,实现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远程管理与调节。

故障诊断与处理: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状况时,系统可对相关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尝试判断故障类型与具体位置,并生成故障分析报告。同时,依据预先设定的故障处理方案,灵活采取自动或手动操作,对故障进行隔离与恢复,从而降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程度。

运行管理与分析:对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各类运行报表与曲线,期望为运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例如,通过分析负荷曲线,为电网调度计划的优化提供思路;通过研究设备运行数据,对设备潜在故障进行预判,辅助制定设备维护计划。

2 继电保护设计原则与方法

2.1 设计基本原则

选择性: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宜优先考虑仅切除故障设备,以此尽量缩小停电范围,保障非故障设备的稳定运行。以多级电网为例,靠近电源侧的保护装置动作时间通常可设计得比靠近负荷侧的保护装置动作时间略长,进而实现选择性保护的目标。

快速性:为降低故障对电力设备的潜在损害及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干扰,继电保护装置可尝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故障设备的切除操作。在一般工况下,快速保护的动作时间或可控制在数十毫秒至数百毫秒区间。

灵敏性:继电保护装置具备一定灵敏度较为关键,使其能够较为可靠地识别电力系统中各类故障及异常运行状态。灵敏度一般通过灵敏系数进行评估,实际应用中通常要求灵敏系数达到或超过相关规定数值。

可靠性:继电保护装置在既定条件和时间范围内,需尽可能确保动作的可靠性,避免出现误动作或拒动作情况。可通过选用优质设备、优化保护配置方案以及完善校验流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能。

2.2 常用继电保护技术

电流保护:常见类型包括过电流保护与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通常依据线路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最大负荷电流进行整定,当线路实际电流超出该整定值时,保护装置即启动;电流速断保护主要用于快速处理靠近电源端的短路故障,其动作电流的设定往往需要考虑避开被保护线路末端可能出现的最大短路电流。

电压保护:涵盖低电压保护和过电压保护等多种形式。低电压保护旨在当系统电压降至特定阈值时,及时切除非关键负荷,从而保障重要负荷的持续供电;过电压保护则侧重于防范系统异常过电压情况,对电气设备起到保护作用。

差动保护:通过对被保护设备两侧的电流大小及相位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判断设备是否发生故障。一旦两侧电流差值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保护装置便会动作。该保护方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快速响应特性,常应用于变压器、发电机等核心设备的保护场景。

距离保护:依据故障点与保护安装处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故障是否处于保护范围内。其原理是通过测量故障线路的电压和电流,进而计算出短路阻抗,再将计算结果与整定值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保护装置的动作策略。

3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协同优化策略

3.1 优化系统架构设计

尝试引入前沿通信技术与网络架构优化方案,或可有效提升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装置间的数据交互性能。例如,通过光纤通信替代传统电缆通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构建冗余网络架构,为网络故障时的系统持续运行提供保障。此外,对系统分层分布式结构进行适当优化,或有助于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改善系统响应效率。

3.2 完善数据处理与共享机制

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与接口规范框架,探索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装置数据交互的优化路径。可考虑强化数据预处理与校验环节,以此提升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借助数据挖掘分析手段,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深入探究,挖掘潜在价值信息,为系统运行优化与故障风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3.3 改进保护算法与配置

依托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多维运行数据资源,探索继电保护算法的优化方向,尝试提升保护装置的灵敏响应水平与可靠运行能力。可考虑引入人工智能分析手段,对故障数据样本进行特征挖掘与规律学习,以此辅助故障诊断与定位的精准化进程。同时,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工况特点,对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开展适应性评估与调整,尽可能减少保护装置间的误动、拒动风险。

3.4 加强系统测试与维护

考虑构建系统化的测试校验体系,通过对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装置开展联合调试,优化两者的协同运行性能。建议建立常态化的系统巡检机制,以便及时排查并解决潜在问题。同时,可结合运行需求组织专项培训,助力运维人员深化对相关设备的操作理解与维护技能提升。

结束语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二者在运行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协同关联。通过对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设计的探索性研究,实现路径得以进一步明晰,同时提出了促进两者协同优化的可行思路。展望未来,伴随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持续演进,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技术或将迎来更多创新突破,从而为电力系统的升级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冯 陈 梁 . 新 型 电 力 系 统 的 继 电 保 护 隐 藏 故 障 及 预 防 措 施 研 究 [J]. 自 动 化 应用,2024,65(S2):41-43+49.

[2] 袁永红, 高祖慧. 数字化智能配网继电保护定值失配点自动校核[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24):69-71.

[3] 祁 立. 继电 保 护二 次回 路 可视 化 技术 在智 能 变电 站 中的 应用 研 究[J]. 自 动化 应用,2024,65(S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