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污水处理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与应对策略

作者

唐博昊

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 610000

一、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厂作为处理和净化污水、控制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与运营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升级改造。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污水处理厂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这些难题不仅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还可能增加建设成本,甚至影响其长期稳定运行。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国外发达国家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工艺技术、自动化控制、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欧洲国家普遍采用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工艺,并注重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美国则强调基于风险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国内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国内学者和工程界在处理工艺优化、污泥处理处置、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设技术、管网系统优化、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应对新型污染物、极端天气影响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并提出符合国情的应对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 污水处理厂建设中的主要技术难题

2.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挑战

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系统往往需要穿越不同的地质单元,如软土地基、岩溶发育区、高水位地区等。在软土地基上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容易发生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影响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运行。岩溶地区则可能面临溶洞、暗河等地质隐患,给基坑开挖、管道铺设带来巨大风险。高水位地区建设还需考虑抗浮问题,防止构筑物上浮。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不仅增加了工程勘察的难度和成本,也对设计、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工程事故或后期运行问题。

2.2 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规划与建设难题

“重厂轻网”是我国污水处理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污水管网系统是污水处理厂发挥效能的前提,其规划布局、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污水收集率。然而,在实际建设中,管网系统面临着规划不合理、老旧管网破损严重、雨污分流不彻底、管道铺设难度大(如穿越城市建成区、河流、道路等)等诸多难题。规划阶段若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因素,可能导致管网覆盖不足或过度建设。施工阶段则可能因开挖影响交通、破坏既有设施、产生大量弃土等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三、 应对污水处理厂建设技术难题的策略

3.1 优化地质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首要策略是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如物探、原位测试等,准确查明场地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地基设计方案比选。对于软土地基,可考虑采用桩基、换填、加固等处理方法;对于岩溶地区,需采取绕避、填充、跨越等综合措施;对于高水位地区,则需加强抗浮设计。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工程安全。

3.2 科学规划与高效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应改变“重厂轻网”的观念,将管网系统规划与建设提升到与污水处理厂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规划阶段,应充分利用GIS等信息技术,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网的走向、管径、埋深等。推广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在建设阶段,积极采用非开挖技术(如顶管、定向钻等)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加强管材选择和施工质量控制,推广使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耐腐蚀、耐压、接口密封性好的管材。建立完善的管网信息系统,便于后期维护管理。

四、 智能化与自动化在应对建设挑战中的作用

4.1 施工过程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智能化技术不仅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阶段,在建设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设计、碰撞检查、施工模拟,可以提前发现设计问题,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返工。在施工现场,应用无人机航拍、智能安全帽、智能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安全状况、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物联网(IoT)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建筑材料、设备的状态,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建设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4.2 运营初期的智能化调试与优化

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进入调试阶段。这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进水水质水量,逐步调整运行参数,使微生物菌群适应,达到设计处理效果。智能化系统可以在调试初期提供强大的支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处理效果,指导调试人员进行参数设定。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实时评估处理效果,自动调整曝气量、回流比等关键参数,缩短调试周期,更快地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五、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污水处理厂建设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但面临着复杂地质条件、管网系统规划与建设、高效处理工艺选择、智能化水平不足等多重技术难题。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些难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地质勘察与地基处理、科学规划与高效建设管网、推广先进处理工艺与智能化控制、应用智能化技术于施工与调试等应对策略。实践证明,通过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质量、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5.2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持续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更高效、节能、资源化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污水处理厂全生命周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水务体系。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影响,探索绿色施工、生态修复等可持续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智光, 蔡志坚, 马军. 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2] 李军, 杨殿海. 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3] 王凯军, 贾立敏.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